钟鼓楼屹立,历史缓缓流淌 ———读《钟鼓楼》有感
发布时间:2019-12-31 10:13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3月刊作者:于美霞 A+A-
-分享-

  钟鼓在前,红墙灰瓦。

  钟鼓在后,灰墙青瓦。

  钟鼓楼高高地屹立着,

  不断迎接着下一刻、下一天、下一月、下一年、下一代。

  ———题记

  老北京的四合院,记录着市井百态,记录着厚重的历史,记录着每一刻的故事。老北京的钟鼓楼,在岁月风霜中,虽不再鸣响,但风采依旧。兜兜转转的时光,抹不掉的是,那份苦难环境中坚韧的人情,那份对历史的由衷崇敬。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早意识到的是包围着自己的空间。这空间有着长度、宽度和高度,其中充满了各异的形态、色彩与音响……而后人们便意识到还有着一种与空间并存的东西,那便是摸不着、握不牢、拦不住的时间。”

  而时间,是什么?

  是握不住的沙任海浪拍打,遗迹斑斑却辨不清它的模样;是捉不住的阳光从缝隙溜过,温如暖玉却画不出它的轨迹;是挡不住的流水肆意奔涌,波涛汹涌却叹不尽它的哀歌……日历一页页撕掉岁月,我们感知到的,是日月星移、四季更替,却从未细思敏锐捕捉每个时刻的精微变化。

  我们感慨,我们回忆,我们悼念,那些从指尖淌过的岁月,曾经,在我们的世界里,过得还好吗?

  思绪随文字渐渐飘远,这段从“文化大革命”到新世纪改革开放的岁月,有多少人会意识到其神圣的历史感和庄重的命运感呢?故事的最后,是一连串的问号,是对这些北京发展过程中平凡的百姓的命运的思考,正如时间,是不断向前涌进的,一切的一切,都具有某种不确定性。而钟鼓楼,作为一个承载着时间的标志性建筑,见证着这一切。

  《钟鼓楼》作为一部反映一段历史岁月的小说,保持了对历史文化厚重感的尊重和缅怀,它极大还原了那个时代的北京生活,让人慢慢进入那段沧桑却极富变换的历史中。文中每一个细节的描写,无论是四合院的布局结构,钟鼓楼下的“老人俱乐部”,还是“荷花市场”的繁盛景象,乃至每个人物的背景,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每一章都以时间段作为标题,全文六章恰好从早上5时到下午5时。而其中每一个部分都会引出一个新的人物和他的故事,推动着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语言上也大量运用了北京方言,最大限度地贴近北京平凡百姓。纵观全文,无一不是紧紧围绕着钟鼓楼这个代表着时间和历史的建筑展开的,它仿佛记载了北京的一切,在时间的轮轴中屹立不倒。

  由薛家小儿子薛纪跃的婚礼,牵带着几户人家几十个人物的命运,拉开了故事的帷幕。《诗经》有言: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承载着中国传统的老一辈父母,总希望能竭尽所有为儿女提供更好的条件,薛大娘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她尽可能把小儿子婚礼的每个细节都做好,任何风吹草动都牵动她的情绪:请大厨,介意大厨的身份;请人唱戏,未唱成的尴尬;为小儿媳妇买贵的金表,金表丢失所造成的混乱……直到结尾发生的一切,都折射着每一个家庭为子女操心一切的中国社会现状。不可否认,这些作为老北京的传统,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了下来。但是我们也会看到,这毕竟是中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后快速变化的时代,很多东西,尤其是新一代的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从社会底层的市井小民出发,更能凸显当时浓郁的社会文化氛围。《钟鼓楼》牵扯了很多阶层很多身份的人物,有诗人、局长、医生、新一代的知识分子,但更多的还是像薛大娘这样的普通市民。上层的人物扎根四合院,生活在百姓之中,真真切切感受到他们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张奇林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尽管四合院的环境条件很差,诸如妻子女儿抱怨的没有独立卫生间的问题,乃至后来要举家搬入楼房,张奇林始终坚持着要贴近百姓。联系当今社会,官员贪污腐败屡禁不绝,净化官场一直是中央的重要任务。如若每个官员都能像张奇林一样主动为民着想,这些问题应该会少很多吧。市井小民挣扎在社会底层,他们为着生计奔波,苦难的岁月在他们的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从“文化大革命”一路过来,他们沐浴着新时代的光辉,向着小康生活迈进。尽管仍旧有很多问题,但就像荀大爷所说的,人要学会知足。这也许就是时间带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吧。

  新的时代带来新的思想,无论是典型的老北京人,还是新一代年轻的知识分子,思想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且不说荀磊、冯婉姝等这些接受过先进教育的年轻人,慕樱,一个有着岁月刻痕的人,也有着最新潮的思想,而她的思想,是在当时无法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尽管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转变到八十年代大多数人主张的婚姻自由,但并没有改变他们对于家庭的认识。他们依然保留家庭至上的思想,哪怕夫妻之间没有感情,也要努力维持着这个家的完整。但是慕樱不同,她一生为爱追随,当感情不再,她从来没有委屈自己去保全看上去的圆满。抛家弃子,去追求爱情,在那个时代的妇女乃至整个社会的眼里,都是不可理喻的。且不谈是否合乎当时对于家庭、爱情以及道德的定义,慕樱的思想,无疑是社会不断发展下出现的新的思想。尽管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可以接受,但是从现在来看,这种思想代表着人格的独立和自主,是完全合理的。时间不仅改变着社会,更孕育着新的思想,而先进的思想,会成为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黎明,一抹明柔的光洒向幽深望不到尽头的小胡同里。斑驳的墙瓦,精致的雕刻,婆娑的树影……轻叩宅门,清幽静谧的院落,偶尔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叫卖声,打破清晨的沉寂。老北京的四合院,似乎永远见证着历史的流转,人世的变迁。

  作为老北京的标志,四合院饱经岁月风霜,承载着从明清至今的历史,却免不了被拆除改造的命运。当如今的我们意识到保护古文物的重要性时,完整的四合院也已所剩无几。而四合院贯穿小说全文,小说的故事中心就在北京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四合院,作者甚至拿出一个小节去描写这个带有深刻历史印记的古建筑。它里面有很多古文化和讲究,带有淳朴的老北京民风。一砖一瓦,朝南朝北,都有这个建筑本身的讲究。“北京还有多少个大体完整的四合院?”小说在开头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也在拷问着这个社会对于古建筑的重视程度。历史文物的保护始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幸运的是,我们及时发现了它们的价值,也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很多古老的东西才得以保留下来。无论是四合院还是钟鼓楼,它们作为整部小说的重要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我们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更无法预言社会的发展。有人将时间比作一只沙漏,而现在,我更想用钟鼓楼去代表它。钟鼓楼代表着流逝的岁月,代表着厚重的历史,代表着无数平凡的岁月……

  钟鼓楼鼓声依旧,听,那是时间轮轴转动的声音。

  (作者简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于美霞)

作者:于美霞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