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发布时间:2019-12-31 14:07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4月刊作者:吴鑫铭 A+A-
-分享-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西南联大校歌

  前段时间,一部名为《西南联大》的纪录片在朋友圈刷屏了。“这个学校就是起到了这么巨大的标杆作用,在血与火的岁月里,呈现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代知识分子的光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西南联大,是永远的精神丰碑。自1937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直到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宣布解散,这八年中,西南联大人所展现出的独具魅力和人格力量,便是这所大学永不磨灭的文化情怀。

  梅贻琦校长曾经说过:“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是联大的先生们,挺起了中国教育的脊梁,让后来者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远眺。经历了“文化民国的波澜壮阔,烽火连天的战乱守拙”,大师们宛如颗颗夜明珠,照亮山河万朵。梅贻琦身为清华的校长,一生服务于清华,被学生们誉为“清华名片”。他常说:“自己只是给教授们搬凳子的罢了。”就在他担任了西南联大的校长之后,凭借独特的人格魅力,最终使得三所高校“同不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正是因为有这样兼容并包的文化理念,西南联大才得以在思维的碰撞中始终保持新鲜活跃的力量。

  先生们对待文化,对待教育,从来兢兢业业。没有教材,先生自己编。面临战火威胁,依然弦歌不断。在《他们奠基西南联大》一书中,作者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当时朱自清开了一门“文辞研究”课,因为课程枯燥,又是选修,最后只有两个学生选了这门课。“尽管如此,朱自清依然按时上课,照例考试,耐心地答疑解惑,并且从不缺勤,认真履行着自己作为教师的职责。”雅斯贝尔斯曾写道:“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教育的真谛。金岳霖的学生、逻辑学家殷海光说:“在这样的氛围里我忽然碰见业师金岳霖先生,真像浓雾里看见太阳!……昆明七年教诲,严峻的论断,以及道德意识的呼唤,现在回想起来实在铸造了我的性格和思想生命。”先生们一丝不苟的教学理念,培育了一位位大师,于润物细无声处,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从而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当时三个学校的校训各不相同,北大是“博学审问,审思明辨”,清华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是“允公允能”。最终经过商讨,选定了“刚毅坚卓”四个字。联大师生的身上,的确体现出了这种精神。物资匮乏,物价飞涨,警报响起,敌机空袭……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面对的是如此恶劣的环境。让我们敬佩的是,师生们到后来已然习惯了漫天的警报声,在躲进防空洞后,有人拿着书本复习,有人背着单词,是那样的从容不迫。教授们和学生们住的都是茅草屋,只有图书馆才用瓦片。在房子被飞机炸毁后,华罗庚一家直接住进了牛棚。赵忠尧教授将50毫克镭抱在怀里,在南渡时为了躲过排查,化装成难民,才保全了当时中国唯一的镭。梅贻琦校长的夫人为了维持生计,只能上街摆摊卖糕。有的学生为了节省学校发的补助金,只能晚去食堂,买降价的菜。师生们虽过得清苦,却都刚毅坚卓地做着精神的贵族。我们很难想象,在那样的环境中,传道授业,坚持治学,需要怎样的毅力和勇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早已深入西南联大师生心中。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易社强说:“我特别钦佩西南联大人在政治、经济压力下仍然能坚持不懈地追求民主、学术自由、思想多元化,以及对不同意识形态和学术观点的包容。这种价值,是最佳的中国传统和最佳的西方传统的结合,这不仅是中国大学最鲜活的血液,也是全世界的。”

  如今,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生逢其时,更觉重任在肩。我们没有经历那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没有在浩浩荡荡的转移队伍中感受沿途的世间百态。但我们可以从史料中一睹当年南渡北归的震撼。兵分三路,水陆兼程,翻山越岭只为保存根根文化的血脉。西南联大有严谨治学的学风,有诲人不倦的师风,有不屈的文人风骨。《西南联大》纪录片的导演徐蓓说:“拍摄《西南联大》纪录片,我心存敬畏,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更需要以先贤激励现代的年轻人。与此同时,我更加希望以此为开端,让更多人深入研究西南联大这段宝贵的历史。”今天,我们纪念联大,缅怀伟大的先生们,怀着敬仰之情走近那段岁月时光。那段历史是短暂的,联大人的独立风骨也许不会被那个时代青睐,可一定会被历史铭记。

  何以中国,何以华夏,是以生命之不屈,是以刚毅之坚守。西南联大的大学精神,是一种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西南联大的建立,是社会责任的感召,亦是文化血脉的延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们用满腔的热血、未被污浊的灵魂和赤子无悔的丹心,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别样的人文情怀,筑起伟岸丰碑,大师之风,联大精神,月华不谢,清风长存。

  (作者:山东师范大学吴鑫铭)

作者:吴鑫铭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