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挪威的森林》邂逅林少华
发布时间:2020-01-02 14:36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5月刊作者:李华昌 A+A-
-分享-

  书与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拓展,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内的很多现当代外国作家作品先后登陆中国。从读者数量及作品影响力来说,村上春树和他的《挪威的森林》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挪威的森林》中文版的译者,林少华先生已先后翻译出版了40余本村上春树的作品,为日本文学作品在国内的广泛传播,以及中日文化的深入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走进“挪威的森林”

  1987年9月,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第五部作品《挪威的森林》由日本讲谈社出版。问世17年后的2004年,该书上下册合计印行826万册,至2009年就已超过1000万册,创日本小说单行本印行纪录。

  林少华与《挪威的森林》的相识,并不是读者想象中的一见如故。相反,可以说完全是一场偶然。

  1987年10月,《挪威的森林》在日本出版一个月后,林少华来到日本,在大阪市立大学留学一年。常逛书店的林少华却未曾留意这本书,因为当时林少华正专心为他所承担的“中日古代风物诗意境比较研究”项目搜集资料,计划写两三本学术专著。因此林少华去书店几乎都是直奔古典文学和文学理论书架,没时间也没闲心打量这本“花红柳绿”的当代流行小说。

  1988年12月,林少华留学回国两个月后,日本文学研究会的年会在广州召开。在副会长李德纯先生的大力引荐和推介下,生活窘迫的林少华最终与漓江出版社达成合作,开始翻译《挪威的森林》。

  在那个异常阴冷的冬天,在《高山流水》《渔舟唱晚》和《平沙落雁》等中国古琴曲的陪伴下,林少华克服了艰苦的生活环境,在《挪威的森林》中流连忘返。美妙的语汇、句式纷至沓来,自来水笔笔尖在稿纸上一路疾驰,转眼间便填满一个个绿色的方格。就这样,林少华于1989年完成了《挪威的森林》全书的翻译,也就此开始陪伴村上春树作品的“中国之旅”。

  《挪威的森林》最初在中国的印刷发行并不像在日本那般火热。直至1999年该书改版后,才真正在国内引起轰动效应。200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接手出版《挪威的森林》,并不断扩充品种,沪版时代由此开始。在《挪威的森林》率领下,村上春树系列作品从最初的17种,继而32种,再而40余种,鱼贯而出,蔚为大观,至今仍气势如虹,总印数已达1000万册,其中仅《挪威的森林》即已印刷发行500万册左右。而且印数逐年增多,尤其近几年,每年印数都在45~50万之间,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漫步“挪威的森林”

  作为村上春树在中国大陆最受欢迎的作品,《挪威的森林》为什么引起如此众多读者的喜爱?我们不妨听听译者、文学评论家和读者们的心声。

  作为《挪威的森林》中文版的译者,林少华教授对该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他认为,《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最有名的小说,也是其作品中最容易读、比较写实的一部。没有神出鬼没的迷宫,没有卡夫卡式的隐喻,没有匪夷所思的情节,只是用明净的语言娓娓讲述已逝的青春,讲述青春时代的种种经历、体验和感触———讲述青春快车的乘客沿途所见的实实在在的风景。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很可能是另一番风景,孤独寂寞、凄迷哀婉而又具有可闻可见可感可触的寻常性。可以说,描写如此风景的小说,在村上作品世界中仅此一部。

  文学评论家白烨先生也很早就阅读和关注《挪威的森林》。他撰文说,《挪威的森林》“以纪实的手法和诗意的语言”注重表现“少男少女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对于纯真爱情和个性的双重追求……超出了一般爱情描写的俗套,而具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意义”。

  美国著名华人学者李欧梵教授在他的散文集《世纪末的反思》中,将《挪威的森林》列为20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10部文学译著之一。进入21世纪之后,《挪威的森林》又入选“金南方·新世纪10年阅读最受读者关注十大翻译图书”之列。担任终审评委的国内著名哲学、史学专家,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认为,《挪威的森林》体现的对于个人主体性的尊重和张扬,逐渐形成社会共识和风潮后,将有助于推动多元化公民社会的形成。这被林少华教授视为对《挪威的森林》的最大肯定和最高评价。

  国内关于《挪威的森林》最早的读者评论发表于1990年1月6日的《文汇读书周报》,那时距离该书在大陆出版还不足一年时间。读者来信更是不计其数,他们或为故事的情节所吸引,或为主人公的个性所打动,或为韵味的妙不可言所感染,或为语言的别具一格所陶醉。有人说像小河虾纤细的触角刺破自己的泪腺,有人说像静夜皎洁的月光抚慰自己的心灵,有人说它引领自己走出四顾茫然的青春沼泽,有人说它让人刻骨铭心地懂得了什么叫成长……

  正如英国著名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所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人生阅历的读者,对于《挪威的森林》的理解也必定是不同的。只有全身心地“漫步”其中,才能切身体会到《挪威的森林》带来的那种心灵上的震撼。

走出“挪威的森林”

  毕竟,《挪威的森林》只是村上春树众多作品中的一部,《挪威的森林》中文版面世至今也已有30年。在这期间,包括《挪威的森林》在内,林少华教授已翻译出版了40余本村上春树的作品,并逐步形成了“林家铺子”的“翻译观”: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语汇、语法、语体的对接,而且是心灵通道的对接、灵魂剖面的对接、审美体验的对接。换言之,翻译乃是监听和窃取他人灵魂信息的作业。林少华教授认为,一般翻译和非一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描摹皮毛转述故事,后者窃取灵魂信息、美学信息,重构审美感动。

  谈到村上作品在中国大范围传播的原因,林少华教授表示,但凡文学都是语言的艺术,语言风格、文体特色是作者的“胎记”和“身份证”。村上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独特性不同于日本其他作家,与中西方的作家也不相同,难以复制。村上的小说之所以到处“攻城略地”,一是因为故事有趣,二是因为“文体具有普世性渗透力”。

  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编审、《外国文艺》副主编沈维藩先生曾先后担任《挪威的森林》等近40种村上春树作品系列图书的责任编辑,他对林少华教授“林家铺子”的翻译风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支持。在有读者向林少华的译作提出质疑时,沈维藩先生总是力排众议,认为技术性误译是可以接受批评的,但那些属于文学性、艺术性的内容,“林译则一字也不能动,一动味就变了”。他诚恳地开导提出质疑的读者:“没有错误的翻译,这世界上哪儿都没有。好比担水上山,水总要洒一点儿出去———不但要看洒了多少水,而更要看担上去多少水。”

  正如林少华教授在“外务大臣奖”颁奖仪式上所说的那样,无论教书译书还是评书写书,他的近半个世纪的人生旅程都不曾离开日语、日本文学,没有离开日本元素,“国与国的交流,至关重要的是心与心的交流,日本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在这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林少华,著名文学翻译家、作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兼任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落花之美》《为了灵魂的自由》《乡愁与良知》《高墙与鸡蛋》《夜雨灯》《异乡人》《小孤独》《林少华看村上:村上文学35年》。译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奇鸟行状录》《刺杀骑士团长》等村上春树系列作品,以及《心》《罗生门》《雪国》《金阁寺》《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等日本名家作品80余部,广为流布,影响深远。

  (作者:中国海洋大学 李华昌)

作者:李华昌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