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晚明颓废审美风格具有现代意义上的个性解放精神,标示着中国现代性的近代起源。此种深具个性解放精神的颓废审美风格不断播散,深植于《红楼梦》、晚清文学乃至20世纪的中国文学之中。
现代性问题肇始于现代西方文化语系,是西方学术界对迄自文艺复兴以来社会诸多领域出现的嬗变所作的一种诠释,旨在强调与传统社会割裂之后社会诸多领域呈现出的矛盾与冲突。对现代性问题的探讨在西方学术界经久不衰,中国学术界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则始自20世纪80年代,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界才启动大规模的现代性研究。而有关中国现代性的时间起点,往往成为学术界聚讼不已的问题。参照西方的现代进程,有学者将晚明视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认为晚明是一个思想启蒙与人性解放的时代,是中国现代性的开端。这一研究视角异于西方话语体系,但其所勾勒的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理路大致无误,为学界共识。但其间也存在一些理论困境,诸如资本主义萌芽话语的含混性、反儒家话语阐发晚明现代性的失当性、启蒙话语阐发晚明现代性的局限性等方面。妥建清教授的新作《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现代性研究》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晚明现代性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具有前瞻性的回应与探讨。
就西方思想文化史而言,颓废在古典意义上作为没落时间意识的表征,关涉政治、历史、文化等诸多面向。而近代以降,颓废作为现代性进步时间意识的否定性面向,以审美的方式参与现代性进程,成为西方审美现代性的重要组成。关于颓废审美研究,西方学术界自19世纪初法国保守批评家尼扎尔首次以颓废评价雨果的浪漫文学风格开始,戈蒂耶、波德莱尔、尼采、克罗齐等人相继从颓废的审美风格等方面进行探讨。国内由于受某些庸俗的意识形态理论、道德专制主义及“文如其人”批评观的影响,颓废作为一种审美风格,长期被误读和否定。
妥建清教授的新著以“颓废审美风格”为考察晚明现代性的新视角,系统论述了晚明文士与文学所表征的颓废审美风格。他认为晚明颓废审美风格具有现代意义上的个性解放精神,标示着中国现代性的近代起源。此种深具个性解放精神的颓废审美风格不断播散,深植于《红楼梦》、晚清文学乃至20世纪的中国文学之中。妥建清教授借由晚明颓废社会审美风格与颓废文学审美风格形成乃至播散的历史的阐述,揭示晚明颓废审美风格的现代性涵义,不仅为中国审美文化史提供了新颖的个案与断代学术成果,而且新的视角论证视晚明(有别于北宋与晚清)为中国现代性逻辑起点,代表了多元意义上探寻中国自身现代性的新突破。
《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现代性研究》一书研究视野宏阔,汇通中西,对自五四以来晚明文学现代性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理性的学术评价,是晚明审美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具有深邃的思想穿透力与独特的学术诠释力。相信该书的出版必将惠及后学者对晚明审美文化的研究。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常新)
作者:常新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