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汪曾祺,印象里最深刻的便是初中语文课本上他笔下的高邮的“双黄”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出来了”。从那时起,就觉得这是个极可爱的老头,直到遇到《人间草木》,我才发现,自己曾错过了多么美妙的生活。
汪曾祺对人间草木是深爱,他甚至孩子气地说:“我应该当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而这本《人间草木》,恰是汇集了他对花草景致、各地风物、故乡美食、游记采风、难忘岁月、故人师长、平淡人生的细腻的观察与回味。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读这本书,感觉是与一个可爱的老头走在田间地头,走过弄堂胡同,陪着他去拜访老友,品尝各地美食,听他把“人间草木”娓娓道来,回头发现,竟已踏遍万水千山……
你见过火把梨么?骑马赶路的人买梨给马吃。煤块里可以长出芋头,石头下面的豆芽居然可以把石头顶起来。山丹丹是记得自己的年龄的,它长一年,就多开一朵花。以前的人夏天将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吃下去连眼睛都是凉的,小时候玩过蜻蜓么,还是只限于捕捉?汪曾祺小时候是把狗尾巴花的草茎插入蜻蜓屁股,让蜻蜓带着狗尾巴花飞……
人间草木,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数的秘密隐藏其中。那天,旁听王家峰老师的中药课,老师拿出一片叶子,又拿出一个芽一样的东西。大家都知道这是辛夷花的叶子,因为辛夷花是校园里再平常不过的树了。那个芽,应该是还未长开的叶子,可细细看来又不像。老师问:“辛夷花是几月发芽?”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三四月份。”老师说:“其实辛夷花的芽,我最早看到的,去年7月份就有,芽要越过整个冬天。自然界中就是这样,越是灿烂的花,它经历过的沉淀就越多。”
忽然想起《人间草木》里的菏泽牡丹,汪曾祺写道:一棵牡丹,每5年才能分跟,结籽需要7年,一个杂交新品种需要15年,看花十余日,栽花15年。这花得吸收了多少天地日月的精华,才能绽放得如此惊艳?谈起松树,汪曾祺说:“美国没有苏州‘清、奇、古、怪’那样的松树,没有黄山松,没有泰山的五大夫松。中国松树多姿态,这种姿态大都是灾难造成的,风、雪、雷、火。松之奇者,大都伤痕累累。中国松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的性格形成的,中国松是按照中国画的样子长起来的。”一朵牡丹,一棵松树,蕴含着中国人内心的骄傲和自豪。
人间草木,平中有奇,淡中有味。而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我们,渐渐地离自然越来越远:举头望天,看得到铺天盖地的雾霾沉寂了世界,却看不到飞鸟的奋力翱翔;穿过树下,看得到满地的枯黄阻碍行走,却看不到树叶燃烧着自己的身躯延续了树的枯荣;俯身低头,看得到蚂蚁在脚下穿梭,却看不到它们正举着重其数百倍的食物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着原始劳动,只为挨过下一个严冬……
诗人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草一木自有它的自在与天然之趣,汪曾祺应该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读完这本书,我想跟生活握握手,去体验、探索自然的奥秘。
(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 张超)
作者:张超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