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描绘了美好蓝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时代新篇。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历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教育强国构建中其作用不可或缺,其地位显而易见。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主体,是高等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稳固基石,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承担好应有的历史使命。
作为与共和国几乎同岁的济南大学,其发展历程同新中国的命运紧密交织、同新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70余年来,济南大学严格按照中央和山东省关于教育的有关要求部署,在一代又一代济大人的接力奋斗下,在不同时期承担着自身的历史使命,为共和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承担好教育强国历史使命,明确高等教育的自身定位是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下国家的方方面面都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高等教育也不例外。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新坐标,如何对这一新坐标进行科学定位和准确解读,这是事关教育全局的先决条件。
(一)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的关键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的历史方位决定了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
(二)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
必须明确更加坚定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高校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始终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不动摇。要自觉把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做到“四个服务”,那就是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体制。新时代要求教育体制更加注重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只有人人能够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才能建立真正公平的社会秩序。新时代要求教育体制在促进教育往“高精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特别注重补齐各种教育“短板”。新时代要求教育体制更能激活发展潜力,构建好教育体制的“上层建筑”,能够激发各个层面人员干事创业激情,为教育发展增添活力。
必须锻造更加优良的教师队伍。做好任何事情的关键在人,做好高等教育的关键在高校教师。新时代高等教育呼唤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新时代高等教育需要这样的好老师能够在“三尺讲台”之上大有作为,能够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突破,能够在身正为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高校应当努力创建适合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高校应当鼓励教师以工匠精神对自身工作深入钻研。
(三)新时代期盼高等教育新辉煌
新时代期盼着高等教育的新辉煌,具体而言就是要办出一流的高校来,培养出一流的高端人才来,建立起一流的管理模式来。
要办出一流的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高校应当先行,应当办出世界一流的高校来。高等学校应当以更为强烈的使命担当,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更为高远的格局来明确自身定位,确定自身发展方向。济南大学的发展方向也是在不断调整和改进中的,在新时代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国际化、有特色的世界高水平大学。
要培养一流的高端人才。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怎么样,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作为其重要“输出品”的人才能否在社会上具有竞争力,能否担当起国家和民族赋予的时代重任。这样的高端人才应当具有更为丰富的才识学识,应当具备更为宽广的国际视野,应当具有更为强烈的强国使命担当。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完善学科布局、不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的强国使命教育。
要建立一流的管理模式。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就强调了做事情时工具或者方法的重要性,科学的管理办法、先进的管理模式往往能够使高校在管理方面做到事半功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呼唤着管理模式的不断超越,管理模式的进步更有利于应用好当今的先进科学技术,高校必须使用更加先进的管理办法,应当时刻具有创建世界一流管理模式的理念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承担好教育强国历史使命,坚守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基础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新的起点,只有沿着正确的方向,才能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国教育事业,才能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
(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新论述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既根植于中华民族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培养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真用的坚定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充分证明了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身解放的正确的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武器,高等学校要多措并举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会学生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观察世界,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自觉践行者。
(二)要始终坚持鲜明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教育的发展应当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然要求中国特色教育事业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需和内在使命。这就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这一宏伟目标不懈努力。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路径。《论语·学而》中有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之“本”就是要坚持鲜明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高等学校要按照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来办教育,只要能够坚守住正确的方向就一定能够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
(三)要始终坚持按照教育规律来办教育的理念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在充分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够因“时”而为,因“势”而为,才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高等教育隶属于教育的大范畴,按照教育的规律来发展高等教育,这是从逻辑层面和实践层面都能够行得通,而且是必须要走的道,只有这样才能够走得远、走得好。
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是高等教育的分内职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高等学校应当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时刻铭记教育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结合国内外发展大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来研究和挖掘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并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升华认识,促进自身更好更快地发展。
(四)要始终坚持教育强国构建与中国梦伟大实践的高度统一
1.教育强国构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先决性条件。
教育的对象是人,目的是培养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而人才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之所在。教育的强大能够带来人才队伍的强大,人才队伍的强大才能集聚起强大的人力资本,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为教育发展提供广阔舞台。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兴力量,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的构建过程中的地位更为突出,作用也更为明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呼唤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提供了无限宽广的发展平台。高校应当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抓住机遇,取得更大的发展。
三、承担好教育强国历史使命,掌握高等教育的发展办法是保障
前面探讨更多的是教育或者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思考的更多的是对于高等教育这一鸿篇巨制的宏观认识,高校在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高等教育发展,或者说在教育发展上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之上,破解高等教育发展之法、探索高等教育具体发展路径就更为重要了。
(一)为高等教育事业增光添彩,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引领作用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高校党委引领作用发挥得怎么样,能够直接决定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近年来,济南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不同时期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坚持以党建促科学研究、以党建促教书育人、以党建促管理服务,以扎实推进过硬党支部建设和党员教师模范作用发挥为抓手,充分发挥了党委对学校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
(二)为高等教育事业增光添彩,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主体作用
全心全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高校师生的全面发展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目标之所在。高等教育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要思考“依靠什么人”和“服务什么人”这两个问题。很显然,高校中的“人”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和在校学生,那么高等学校发展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高校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将“依靠”与“为了”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达到最大限度的统一。
(三)为高等教育事业增光添彩,必须要弘扬先进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承载作用
文化对一个人影响更为直接、更为深刻、更为持久、更为长远,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用先进文化来教育人、感染人、培养人。近年来,济南大学坚守住了“一片阵地”,那就是坚守住了高校意识形态的这片阵地;建设了“一片高地”,那就是建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和敬仰的道德高地。
(四)为高等教育事业增光添彩,必须要开阔办学视野,充分发挥教育改革的动力作用
高校的视野和格局决定了其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高校要坚持开放办大学,坚持改革促发展,坚持创新求突破。济南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以更为开阔胸襟和气度积极与世界知名高校建立联系,开展全方位的务实合作;坚持改革办学,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魄力改革影响学校向前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教育改革的动力作用;坚持创新发展,不断营造有利于创新实现的良好环境,以创新带动学校向更远处发展。
(五)为高等教育事业增光添彩,必须要学会多方借力,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助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社会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大熔炉”,高等学校要善于“借力”、学会“聚力”,进而形成促进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近年来,济南大学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充分发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助力;以辅导员家访为突破,充分发挥家庭对人才培养的助力。一系列得力举措逐渐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极大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波澜壮阔,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卓著斐然。我们坚信,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坚守住立德树人初心,必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必将取得令全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
(原标题:【使命与发展笔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 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增光添彩)
作者:济南大学党委书记 徐景颜
编辑:王骄
在当代著名会计学家、经济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山东财经大学创校校长顾准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6月30日,顾准铜像在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