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与发展笔谈】担当时代使命 培养大国工匠
发布时间:2020-01-07 11:06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10月刊作者:山东职业学院院长 秦河 A+A-
-分享-

当前,国家把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这不仅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更阐明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使命和职责,就是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大国工匠、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山东职业学院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以国家战略为引领,以德技双馨为导向,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熔铸轨道工匠“金蓝领”,锻造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

一、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有效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教育部副总督学王继平曾说:“职业院校应做到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山东职业学院行业办学渊源深厚,行业办学背景优势显著。学院植根铁路发展,明确发展定位,以服务轨道交通行业为核心,精心设置适合轨道交通和地方企业需求的“路地兼顾”的亮点专业。

(一)产业供需对接,专业设置动态调整

学院依据轨道交通行业特别是职业教育集团成员企业发展趋势,形成年度技能人才需求报告,充分借鉴第三方调查机构反馈信息,持续深化招生供给侧制度改革,形成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结构、规格和质量的要求。

紧跟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和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进行专业建设,学院大幅增加轨道交通类专业数量与招生计划,致力于打造服务轨道交通行业和区域经济的专业群,形成以轨道交通类和机电类、土木类特色优势专业为主体,以生物类、经管类专业为两翼的“路地融通,一体两翼”专业特色。围绕轨道交通及其装备制造行业,重点建设包含铁路机车车辆、铁路线路运营、城市轨道交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专业群。新建国内高职院校第一个体现中国高铁最先进技术的“复兴号”动车组机械师实训室、国内一流的“岗位协同、联操联控”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演练实训室、国产主力装备和谐3型电力机车实训室及大数据、VR、信息安全等14个实训室,新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个。学院骨干专业群办学条件达到一流,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逐步发展成为依托铁路、特色鲜明的轨道交通类工科院校。

(二)服务轨道交通发展新形势,优化专业布局

“十三五”期间,我省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迅速,全省16个市将有12个通达高速铁路,济南、青岛地铁线路已开通运营,淄博、烟台、潍坊、济宁、威海、临沂、枣庄等7市计划建设地铁。学院以行业发展趋势为参照,以行业供需为前提,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优质就业为目标,充分借鉴第三方调查机构反馈信息,大幅增加轨道交通类专业数量,推动供给侧改革,及时优化专业布局,新建城市轨道交通系,在7个系设置轨道交通类专业,新增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等10个铁路专业,停招市场营销等17个预警类专业,形成了铁路与地方专业协调发展的“路地融通”专业特色。

(三)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人才千秋事,社稷一教鞭,教育教学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多年来,学院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改进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推进,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院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做到真正面向市场设专业;加强课程建设,提升现代信息化教学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师德教育;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打造高质量的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另外,学院以质量诊断为依据促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改进机制;引进第三方评价,不断完善反馈机制,构建监控体系。

二、校企深度合作,有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院源于铁路行业办学,曾长期隶属铁道部管理,是省内独具铁路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具有良好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基础。近年来,学院立足轨道交通行业和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坚持校企“双元”育人,积极推进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着力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成效显著。

(一)创新机制,稳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2013年,学院牵头成立山东省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现有成员单位29个,覆盖国内轨道交通、轨道工程建设、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企业等轨道交通产业链。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成立于2012年,现有24个省内外成员单位。学院各教学系建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现有成员企业400余家。

职教集团和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成立以来,有效建立学院和济南局公司两个理事长单位定期联系机制,找准校企共同关注点,凝聚成员单位力量,推动成员单位交流合作,充分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和成员单位行业领域影响力,以相关各方“利益链”建设为纽带,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实现校企互利共赢、协同发展。

(二)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学院与行业企业共生共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精髓和改革方向,学院主动对接产业发展和用人需求,不断开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路径,促进校企共生共赢。

学院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200余名集团内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到校担任专业课教师,尤其注重发挥大师“引领、传承、带动、辐射”作用。设立企业导师特设岗位,吸引企业能工巧匠到学校任兼职教师。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专家工作室,制定师徒式传代制度,建设具有演练、演示、带徒、教学功能的演练场,建设符合企业需求的产教融合师资队伍。

学院实验实训设施全部对集团内企业开放,利用校内设备资源开展员工培训项目。企业赠送学校设备在学院实验室建设、技能大赛等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校企实现了实训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与济南局公司校企共建“山东省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与青岛地铁共建“股份制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与济铁物资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及实训基地。近年来,校企共建系列微课120余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0余门,虚拟仿真资源15套,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申报了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

(三)创新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接轨,与市场需求结合。“在黑板上耕田”“在课本上开机器”,职业教育犹如纸上谈兵。学院精准对接社会发展用工需求,站在田埂上、守在机床旁、蹲在车间里,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学院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利用教育部、山东省“现代学徒制”项目和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平台基础,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体系,在校企联合招生、师资共建、课程体系开发、企业文化与职业素质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开展深入探索。

学院创新开展顶岗实习,建立学业导师和职业导师融合机制,依托校企“双基地”,推进“工学交替,真岗实练”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真项目、真设备、真工艺、真标准、真环境”的实境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在合作企业内开展整建制顶岗实习,实现1200人次/年规模。实行职业技能证书获取制度,使轨道交通类专业所有学生上岗前全部具备相关职业技能资质,满足企业真实岗位需求,每年参加技能资格考核不低于1500人次,资格证书覆盖率达100%。

三、以“匠心”设计德育内容,有效增强工匠精神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融合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一部《大国工匠》的纪录片让“工匠精神”鲜活呈现。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精益求精、追求每一个细节都执行到位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职业教育也应该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结合起来,不仅是要教会学生一门技术、一种本领,更应该是价值的传递、精神的涵养和人格的建立。学院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践行“大国工匠”培育工作,以实现“育匠人”这一神圣职责。

(一)加强思想引领,为培育工匠精神指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如果缺少思想引领,学生们就不可能有端正的职业态度和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也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能力和创新动力。可以说,加强学生的思想引领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内在要求。学校通过打造“三个课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专业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人文审美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通过不断构筑“第一课堂”主阵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艺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思政课堂,让教师在专业课中融入了思想引导、素养养成的内容。积极构建“第二课堂”主战场,通过竞赛活动、社团活动、读书活动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同时,通过加强学生业余时间的组织管理和引导,打造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长”的“第三课堂”。

(二)注重养成教育,为培育工匠精神奠定基础

育匠心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根本。有没有工匠精神,关键是看有没有一颗安于默默无闻、执着于追求卓越的匠心。学院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为抓手,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耐心专注、坚持不懈、追求极致等工匠素质。根据德育工作总体部署,学院尤其强调德育中的三个内容,即养成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感恩教育(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家庭)与励志教育(成人、成才、成功),依据3个学年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接受能力,将上述3方面内容进行分解,落实到每个学年。通过这种分层次系列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筑牢“工匠精神”坚实基础。

(三)实施课程融入,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保障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教学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础性作用,把工匠精神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列入职业院校各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接企业和行业规范,细化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教学质量标准。增强专业课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培育工匠精神的有序性与有效性,大力开发科学、人文等普通文化课蕴含的工匠精神教育资源,激发学生信仰和践行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精神。学院在普遍开展“一师一优课”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丰富工匠精神培育内容的精品课程。教学实践中,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合作,对学生实施企业班组化管理,将企业生产经营标准和环境引入教学过程,“学徒”在师傅手把手的言传身教下,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从零起点到高精尖,实践中不断磨炼技艺,塑造了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是“工匠精神”养成的有效途径。

(四)厚植工匠文化,为塑造工匠精神营造氛围

学院与合作企业密切合作,打造铁路行业特色校园文化。促进优秀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从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各方面彰显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培育“匠心”,涵养工匠精神。培育“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塑造学生成为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深度挖掘传统工匠文化资源,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优秀的传统文化引领。将产业文化、工匠精神的学习和体认分解细化成主题教育、社会实践项目,以班会、讲座、科技制作、企业考察等多种形式,定期开展活动,使弘扬工匠精神成为文化自觉。

(五)打造特色品牌,为培养“工匠精神”提供载体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学院繁荣校园文化,开展特色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工匠精神氛围新高地。坚持彰显轨道交通特色,实施“红·蓝·青”校园文化活动和“6+1”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工程,形成了“与信仰对话”“为青春导航”“金话筒”“金嗓子”“红蓝青志愿服务”等一批特色系列活动,打造出“地铁梦想秀”“机电产品创新博览会”“热血青春”等多个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以创新创业类比赛为纽带,通过引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职业技能竞赛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树立大国工匠职业理想的浓厚氛围。

“东风吹开花千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山东省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等利好政策,提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论断、新要求,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职业院校的发展正逢其时。“髦士烝烝,实有待于今日;蕙兰苾苾,是所望乎将来。”空谈误校,实干兴教。面向未来,山东职业学院将以培养大国工匠为历史担当,积极推进学院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技能强国伟大梦想持续奋进。


(原标题:【使命与发展笔谈】担当时代使命 培养大国工匠)

作者:山东职业学院院长 秦河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难忘英雄!母校毕业典礼上,3209名毕业生痛悼援坦救人牺牲学长张军桥

6月27日,毕业生张振告诉记者,学生几乎无人不知张军桥老师的事迹。提起他时,张振忍不住再次落泪。

07-01 09:16极目新闻

山东财经大学创校校长顾准铜像揭幕落成

在当代著名会计学家、经济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山东财经大学创校校长顾准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6月30日,顾准铜像在山 ...

07-02 08:41山东财经大学

于红波已任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曾在青岛工作

 近日,山东理工大学网站更新学校领导信息,于红波已任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07-02 14:31山东理工大学网站、大众新闻客户端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