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人
笔者手边的一部《王献唐年谱长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长编》),上下两卷共计141.2万余字,皇皇巨著沉甸甸;打开的书卷,恰似阵阵凉风,带来了丝丝阅读的快意。
功在学林,存兹齐鲁一脉文献
该书著者张书学、李勇慧在历史学理论研究的齐鲁学术圈里,是一对志同道合、学术造诣名闻遐迩的伉俪学人。两位学者同为历史学博士,皆受业于名师,现在山东财经大学、山东省图书馆都担任着重要的行政职务,虽公务冗杂,庶务缠身,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学术研究的痴迷和酷爱。他们夫唱妇随,相携相扶,历20余年矢志不移,学术积累深厚,对王献唐的主要著作和学术观点了然于胸,故能披沙拣金,含英咀华。二人之所以须臾不曾割舍对“王献唐研究”的执着,既源于他们对文献专业的钟爱,也源于中国国学大师王献唐在保护珍贵文献文物、赓续中华文脉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王献唐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文字学家、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与印学专家。他是一位奇才,学识渊博,二十几岁时就在山东地区崭露头角,192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公孙龙子悬解》是他的成名之作。王献唐一生学术,远绍乾嘉诸儒,近承清末名宿,益之以现代科学观念,辅之以实地勘查,集目录、版本、校雠、训诂于一身,熔文字、音韵、器物、古史之学为一炉,在诗词、书画、篆刻方面也深有造诣,一生著述之宏富,领域之宽广,治学之严谨,成就之巨大,令人叹为观止。
最为称道的是,1937年抗战硝烟烽火中,王献唐将生死荣辱、家人生命安危置之度外,拣选山东30年收藏书画、古籍、石刻、汉砖瓦、古钱等项古物精华两万余件,辗转于曲阜奉祀官府、四川乐山大佛寺、南京中央博物院等地十余年,使山东文物古籍精华免于兵燹,是现在山东博物馆、山东省图书馆重要馆藏来源。王献唐有誓言:“这是山东文献的精华,若有不测,何以对齐鲁父老,只有同归于尽了。”这一段特殊的抗战,也成为20世纪文化史上感人至深的隽永佳话。后来,著名学者赵俪生说:“这是献唐先生在中国文物史上,特别是山东文物、文献史上永远抹不掉的一份功劳。”也有学者盛赞王献唐守护之功:“虽百世之下,必将与日月同光,山河并寿。”
早在2011年,著名学者陈其泰先生曾高度评价王献唐,谓其“对于山东乃至全国范围内现代图书馆及文博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84年,著名学者张政烺、夏鼐也曾致函当时的文化部,请求对王献唐先生之遗著及其所搜罗的山东先哲遗书及时采取得力的保护措施,函中即评价王献唐“系山东省近几百年来罕见的学者,著述遗稿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10年,“王献唐研究会”成立,“王献唐学术研讨会”随之多次召开,与会的中外学者一致认定,王献唐是中国国学大师。
1958年,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登门拜访王献唐,尊称这个比自己还小十几岁的学者为“王献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对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史有如此重大而特殊贡献的爱国学者,长期以来却似乎被淡忘了,关于他的研究成果极其少见,甚至近年报刊上偶有文章提到“王献唐”时,竟称其“生平不详”,也有将他误为清代人氏。学术大师身后其名不显、其事不彰,乃至被人遗忘,这种情况与王献唐应有的学术地位是多么不相称,与发展繁荣学术、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要求,又是多么不合拍!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学者认为除了时过境迁、往事无人提起之外,还因为史料大量散佚,搜集至为艰巨,以及王献唐的生平活动、学术研究涉猎范围至广,一般人难以梳理和驾驭,望而止步。
历史学者张书学、李勇慧义不逃责,事不避难,把20多年的学术青春与“王献唐”这个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无怨无悔,爬梳剔抉,终成正果。《长编》被列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上海文化发展基金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和山东大学“学科高峰计划”支持项目。
不避繁难,致力《长编》泽被后学
古人说“十年磨一剑”,对于张书学、李勇慧两位教授来说,致力《长编》岂止十年。二人志比金坚,心无旁骛,追本溯源,探古发幽,钻故纸堆,坐冷板凳,抄卡片,校古书……数十年来孜孜矻矻,获得了许多人或许一生都不能取得的成就。《王献唐年谱长编》是迄今为止最为翔实的关于王献唐传记资料的荟萃,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学术史、文化史、社会史,都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有学者评价:二人的“王献唐研究”及其成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长编》为我们翔实展示了王献唐的精彩人生。《长编》在手,反复捧读,“一代国学大师”王献唐学术事功俱隆、文章道德并富的一生,宛若浮现眼前。其鲜明特质有三:
一在视野宽广,学术性强。《长编》注重将谱主史实研究与时代变迁及交游相结合。谱主一生阅历丰富,历经清末、民初、抗战、内战及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巨变;治学领域众多,涉及考古、历史、金石、文字、训诂、版本、目录、书画、篆刻等十多个领域且著作等身;交游联系广泛,上至学界名流与社会贤达,下至青年学生与书商贩贾。作者以谱主学术、事功为主线,还注意选取与谱主紧密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重要史实与人物为副线,为研究探讨20世纪上半期几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提供了广阔深湛的史卷,尤其是那些远逝了的故实、遗迹以及各行各业特别是文化古物界沉寂日久的人物、事件,多可从中寻出如丝如缕的脉络与踪迹。
二在广征博引,考证精审。《长编》在搜集材料上务求详尽。近些年来,作者不辞劳苦,走访海内外数十个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及私人藏家,还曾追寻谱主足迹,实地考察谱主任职国史馆时的办公地重庆歌乐山、秘藏山东文物典籍的四川乐山大佛寺、寓居史语所时的四川李庄板栗坳,搜集相关档案文献、报纸杂志,遍览谱主著作、日记、书札、题跋、笔记、诗文手稿,广检相关人物的文集、日记,使《长编》成为谱主的一份全宗档案。作者一条条考索,一星一点地积攒,把自己翻找到的王献唐生平的每一天写成一张小卡片,然后按时间顺序排序,一点点排列出来,这样的卡片大概有几百上千张。
三在体例完备,编裁得当。年谱是史籍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人物传记体裁,其编撰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特点是容量大,提供信息多。《长编》采众家之长,追求体例完备,同时注重创新。在年谱编撰中,既做到“细大不捐”,又主旨明确,呈现的谱主不是一位干枯的学究面容,而是一个政治上有主张、思想上有信仰、学术上有追求、感情上有悲欢、内心中有矛盾的真实、立体、丰满的历史人物。
《长编》出版后,因其史料的真实全面、细微和丰赡,先后获得华东地区“优秀古籍图书奖”特等奖及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王献唐之孙王福来曾经感慨地说,《王献唐年谱长编》出版之后,很快便销售一空,通过这个年谱,大家可以知道那个时代很多学人的风采。很多学者没想到王献唐先生牵扯了几乎民国所有的精英,大家就会明白为什么以前民国有“三堂”之说。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盛世修史,资政弘文。《长编》的面世,彰显了作者学术坚守的定力、强烈的责任感以及淡然恒定的心性。秉烛探幽,时空辗转,两代学人时隔半个多世纪的心灵契阔,怎能不使人掩卷沉思?
一个人,存兹齐鲁一脉文献;两卷书,耗尽伉俪廿年心智。做纯粹学人,行不言之教。功在学林,泽被后学,功莫大焉。
张书学,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兼任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王献唐年谱长编》等,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
李勇慧,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二级研究馆员,兼任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著有《一代传人王献唐》《王献唐著述考》等,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文化部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作者:于洪良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