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 ”
“不负人民是你的誓言,
天下百姓幸福的源泉。”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今年4月份以来,一场“青春,为祖国歌唱”网络拉歌主题活动在山东高校内蓬勃开展。一首首经典老歌、优美民歌,一曲曲深情校歌、原创新歌在齐鲁大地唱响。从黄海之滨到鲁西平原,从黄河故道到泰山之巅,全省高校师生以“青春、传承、奋进”为主题,真情歌咏,歌声激荡,通过网络连接,传递出山东高校礼赞祖国的青春之声。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4月初,山东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新闻办、山东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社3家单位和山东大学等18所高校向全省高校发起倡议,共同开展“青春,为祖国歌唱”网络拉歌接力活动,用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用歌声致敬伟大祖国。倡议一出,立即在山东各高校产生强烈共鸣。各高校踊跃报名参与,广大师生争相上阵,集合学校师生智慧,结合学校和地域特色,选择合唱、独唱、吉他弹唱、串烧、诗朗诵、歌剧、地方小调、山东快板等形式,运用航拍、延时等各种技术,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充满爱国情和正能量的短视频作品。运用微信、微博、抖音、微视等新媒体传播矩阵,形成线上线下网络互动,共谱青春之歌,吹响青春的集结号,唱响时代主旋律,向新中国70华诞献礼。
师生放歌,点燃爱国 激 情
4月22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以一曲《我和我的祖国》率先上线,随后烟台大学、山东理工大学、聊城大学、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建筑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潍坊学院等高校纷纷响应,用歌声接力传递,以青春的名义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挚爱之情。
作为山东省第一所参与网络拉歌的省属高校,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此次活动从策划、组织到拍摄、制作,全部都是学校师生自己完成,仅用12天,就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
其实,在录制之前,全校师生就自发举办了多场《我和我的祖国》“演唱会”,在图书馆、在会议室、在学校齐鲁广场,动人的旋律处处萦绕,现场参与的师生达3000余人。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7级学生张金蕾既是演唱者,又负责视频的拍摄制作。为了这次拉歌赛,她和团队的小伙伴们放弃了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尤其是最后的剪辑制作,为了追求最好的效果,大家都任劳任怨,经常通宵达旦。看到最终的作品完全不输于专业制作,同学们倍感自豪。
4月23日,烟台大学师生应齐鲁工业大学之约,于山海之间引吭,以滚烫的热忱和真挚的深情,向中国海军致敬,为新中国70华诞放歌。
烟台大学师生制作的主题曲是《我和我的祖国》,他们融合了古筝、二胡、琵琶等民乐元素,小提琴、电吉他等西乐元素,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7分钟的视频,浓缩了师生们勤奋学习、挥洒青春与汗水的身影,生动展现了烟大师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场景和浓浓的爱国之情。
视频中出现了烟台大学师德标兵李营、李清华老师的身影,传来了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张景晖等老师的歌声,还有“六教大爷”李师傅、“六餐大厨”祝师傅熟悉的面庞。视频中有奉献青春年华、为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院院士温俊峰教授,有高层次人才、省“一流学科”带头人李小鹏博士,还有学生经常围绕在其身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韩冬冰老师等。视频充分展现出人才辈出、好学力行的烟大人,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书写华美篇章的激情与梦想。
山东理工大学的拉歌紧随其后。他们选取的歌曲有3首,分别是《沂蒙山小调》、校歌《你伴随我》和《天耀中华》。3首歌分别展示了山东地方特色、山理工精神和对祖国的祝福。拉歌的拍摄地点选取了学校5个标志性景点:大红炉创新创业中心、鸿远楼、逸夫图书馆、稷下湖和艺术广场。表演当天,当耳熟能详的旋律在耳畔响起,大家激情洋溢,放声歌唱,校园内处处涌动着爱国之情。
作为表演者,音乐学院的同学们感觉十分荣幸。在活动开始之前,他们为了呈现出完美的歌唱效果,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训练。他们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在绝不出错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表演添彩。少年意气,风华正茂。歌声里,不但有迸发的青春,更有对祖国的赞美和眷恋。
除歌唱外,山东理工大学此次拉歌有两个亮点和特色。一是加入了轮滑、舞蹈、空竹、非洲鼓、街舞、武术等表演,精彩纷呈,创意无限,展现出山理学子特有的青春活力。二是五星红旗与校旗、院旗一起迎风招展,就像火焰点燃了所有人的爱国之心。“得知学校要举办这次活动时,大家都踊跃报名,积极参加。能为学校出一份力是让我们很自豪的事情。”学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的一位负责人说。虽然他们只负责幕后工作,过程繁杂琐碎,而且十分辛苦,但他们依旧为自己能加入其中而高兴。看着井然有序的活动现场,他们感觉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
聊城大学师生以饱满的爱国热忱参与此次活动,确定了“热血青年,情系祖国,青春为祖国歌唱”的活动主题。演唱歌曲集合了公众耳熟能详的两首《我爱你,中国!》合唱作品,并通过改编创作将两首作品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聊城大学龙舟队队员、西部计划志愿者、国防生、留学生、驻萨摩亚孔子学院师生以及各学院学生等,踊跃参加,用心用情演唱。同学们用他们青春的气息表达了对祖国的依恋;留学生们用汉语大声唱出了对中国的热爱;远在万里之外的萨摩亚孔子学院老师们的歌声漂洋过海,袒露对祖国的热爱与思念。
聊城大学参与此次活动学生近5000人。在活动尾声,学生们在体育场排成巨大的“中国”二字,表达对祖国美好的祝愿。聊大师生衷心希望能够把这种爱国情怀、正能量传递给每一个人,同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一堂直抵人心的“思政课”
春天天气多变,气温忽高忽低,更增加了视频拍摄的难度。 “时间短,任务重。有时候一首歌要拍八九遍才能过!”山东理工大学负责此次拍摄的老师说。活动对着装也有要求,大家根本顾不上天气是否适宜。“同学们确实非常辛苦,也克服了很多困难。拉歌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在校学生有很强的思想引领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山理工的“网红”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岳松。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他一直在思索如何打造“思政”爆款,而此次拉歌活动,无疑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现在的爱国主义和战争年代不一样了。那时候为了新中国,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事迹感人可歌可泣。如今,大学生更需要守秩序、讲公德,把个人成长和国家需要相结合。”岳松说,“我觉得同学们不太会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但是,爱就要大声说出来,情绪的抒发是在行动之后的。这次活动相当于提供了一个表达的渠道,将大家对祖国的热爱真正激发出来了。”极具感染力的拉歌活动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和乐观,引导山理学子在个人和国家之间建立深刻的联系,以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为己任,做到“爱国奉献”。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体育与文化产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老师白泉在拍摄时热泪盈眶,饱含激情。这次拉歌让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留学经历。他说,曾经,中国留学生一直被“另眼相看”,出门必须带护照,否则就会被当地警察扣留问询,大家出门忘带护照就会胆战心惊。随着我们的祖国不断强大,国际地位逐渐提升,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人也挺直了腰板。“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拉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这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很有意义的一节课堂。”
参加拍摄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印刷工程专业2017级学生陈怡,是校学生会党支部的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拍摄时她还坚持到长清乐天社区做志愿服务。“我从大一开始就坚持做志愿服务,有时在乐天社区‘四点半’课堂辅导小学生,有时在长清大学城献血屋做宣传。”她说,“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应该用青春力量去服务社会,这样才是对祖国最好的祝福。”
大学,不但是教学的课堂,更是育人的乐园。当一代代青年走入校园,在汲取养分的同时挥洒汗水,勇于拼搏,“祖国”二字,既是他们强大的后盾,更是他们心底热爱的净土。山东理工大学宣传部部长张子礼说:“每一位山理学子的歌声中都有青春,有祖国,更有深爱。作为最富有朝气、最心怀梦想的群体,青年人永远不会畏惧前路漫漫,无所依托。相约唱响校园,是以青春之名为祖国放歌。”
为了拍摄视频,山东艺术学院青年师生走进济南曲水亭街、大明湖畔、老舍纪念馆,来到济南机床二厂车间工人、方裕古村村民中间。“以脚步抚摸山河大地,用真情歌咏人民英雄,与最真实的国情、社情、民情‘零距离’亲近、‘面对面’会心,啜饮着创作最新鲜最清甜的源头活水,浸润在最具交互性、体验性、活生生的浓郁思政教育氛围里,赞天地之化育、润万物于无声,最是接地气,让青年真正‘走心’了,着实受教了。”山东艺术学院宣传部部长苏茂兴这样说道。
铭记历史,传承责任
铭记历史不忘初心,革命精神代代传承。
1928年5月3日,日军侵入济南,肆意焚掠屠杀。每年的5月3日10点,济南市都会鸣放防空警报,纪念“济南惨案”,提醒世人勿忘国耻。
2019年5月3日上午10点,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以一曲《五三国耻歌》回顾历史,感怀先烈:“家,可以破,五三不可忘;身,可以死,五三不可忘。快快起来杀豺狼,毁家誓死到沙场。”歌词悲愤不屈,极具感染力。《五三国耻歌》由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吴伯超作曲,朱因作词,早于大家熟悉的《义勇军进行曲》7年,由于年代久远,没有太多的传唱记录。学院飞翔合唱团指导教师崔春荣教授在演唱时提到,这首歌,是她从她的老师、中国古代音乐史实家刘再生先生那里找到的,结合石碑上的石刻记录,将它翻译成了简谱,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二度创作,写成了二声部和三声部,增强了作品的和声效果,以及艺术感染力。
2019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的日子,山东艺术学院完成了《以青春歌唱祖国》的视频制作。秉承“闳约深美”校训精神,“以青春歌唱祖国”,用经典铸魂育人,向百年五四致敬,向为祖国建设挥洒青春的前辈致敬,向新时代致敬。
山东艺术学院发挥专业优势,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与青春本色的经典歌曲《毕业歌》《高举革命大旗》《青春啊青春》《歌唱祖国》进行串烧、情景剧创作。这些歌曲是各个时代青年歌曲的范本,具有鲜明时代温度、青春质感。“在编创时,尽量保留作品年代的气息,再现当年的场景,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山东艺术学院现代音乐学院副教授刘晓鹏在改编歌曲时如是表示。
临沂大学师生以一首《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比的坚信。“作为一首民歌,它凝聚了抗战时期军民的斗争信念,又汇聚了沂蒙人民对党的歌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临沂大学团委书记王忠慧这样说,“这首歌深植于齐鲁大地,闪耀着熠熠生辉的红色基因,历经70余年久唱不衰。青年一代要高扬‘沂蒙精神’主旋律,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
鲁东大学为活动倾情打造了一首原创歌曲《不负人民》,向祖国母亲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和最深厚的感情。这首歌曲是“青春,为祖国歌唱”高校网络拉歌接力活动启动以来,省内第一家用原创作品演绎爱国奉献情怀的曲目。视频通过航拍鲁东大学校史馆、胶东清代书画馆和文学博物馆等校园文化地标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影像,展现了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青春向上的校园氛围。通过学校高层次专家教授、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作家、知名校友、教师科研团队、学生创新团队等群体的学习科研活动,展现了一代代鲁大人“一颗初心永不变”,传承优秀红色基因,凝心聚力共创美好新时代的不懈追求。
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手语MV深情传达“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倾情演绎对祖国的挚爱。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在200名师生的手指间流溢,那十根手指舞动的姿态是挚爱的旋律。这是爱的力量,这是最美的青春舞蹈。
与祖国共奋进, 唱响时代最强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校歌《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和《我为祖国献石油》为祖国歌唱。六十六年弦歌不辍,六十六载薪火相传,中国石油大学三易校名,四次建校,从北京的红色激情到东营的黄色豪迈,从厚重奔放的黄河文明到博大深邃的蓝色海洋,与共和国同行。
歌唱《我为祖国献石油》和《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这两首歌时,理学院副教授王健内心非常激动。他感慨地说:“两首歌歌词朴实、催人奋进,让我在歌唱中为自己石大人的身份而自豪。歌词里所表达的爱国奉献、迎难而上的精神会激励着我,让我用一种壮志豪情,和一往无前、无怨无悔的态度对待教学和科研。”
“一个个充满力量的音符激励着一代代石大人投身于祖国的石油事业。今天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我们将用全部的热情在安第斯山脉谱写石大人的当代乐章,在亚马孙丛林唱响中国石油人的时代强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993级校友、中石油长城钻探厄瓜多尔和秘鲁综合项目部经理王相森说。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把代表学院特色的服饰博物馆展品融入快闪之中;山东职业学院师生开着火车唱着歌,擦亮“铁”字招牌献唱祖国。爱国是青春永远不变的鲜亮底色。无论是即将踏上筑梦之旅的毕业生们,还是踏实求学的在校学子,纷纷用歌声抒发爱国情、报国志,彰显出奋进中蓬勃的青春力量。
“青春,为祖国歌唱”活动通过新媒体平台传递,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成为网络热搜话题。截至目前,全省有65所高校,全国有近2000所高校参与。青春的歌声,是深情的回响,是时代的担当,唱给祖国,唱给未来。
作者:本刊记者 李文锦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