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同心战“疫”。自今春新学期开学之初以来,受本轮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学校园的生活与以往大不相同。广大教职员工和青年学子在校园战“疫”中担当责任使命,牢筑抗疫防线,锤炼理想信念,展现青春风采,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高校师生员工战“疫”乐章。
近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省委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连三在第二十四场2022年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当前,全省日新增病例数持续保持低位,疫情形势稳定向好态势不断巩固,社会面传播风险较低。山东将进一步做好本土疫情应对处置工作,筑牢外防输入严密防线,坚决打赢疫情防控这场遭遇战、阻击战。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教育主管部门的具体安排严密部署下,山东高校作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师生作为疫情防控的战“疫”者、敢于担当作为的奋斗者,在本轮疫情防控中扛牢责任担当,彰显青春力量,作出了应有贡献。
党旗在高校抗疫战场上高高飘扬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副主任、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白晓卉,就一直和同事们奔波在支援北京、新疆、河南等地抗疫核酸检测的第一线,被称为“离病毒最近的人”。
作为支援威海疫情处置省直检测队的领队,白晓卉于3月8日22时赴威海支援核酸检测工作。为了尽快遏制疫情扩散,白晓卉带领的核酸检测队每天分4个班次昼夜不间断地工作,以提高标本检测速度。截至3月19日,白晓卉共连续工作了11天,其中7天为夜班。为了减少穿脱全程防护服的次数,节约时间,她和同事们常常连续工作6个小时,一个班次结束后回到房间他们早已精疲力尽,但短暂休息之后就又再次投入下个班次的战“疫”中。3月20日,白晓卉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2岁。
白晓卉去世后,全国妇联追授白晓卉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组织深入开展向白晓卉同志学习,追授白晓卉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山一大精神楷模”,广大师生职工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采取多种形式迅速掀起学习白晓卉同志先进事迹与崇高精神的热潮。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白晓卉同志是山一大人刚毅坚卓、百折不挠、不避艰险、发奋图强“自强不息”精神的最好诠释。她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员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以及敬佑生命、奋不顾身、甘于奉献的可贵品质。广大教职医护员工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循着她的足迹,在守护健康征程上,砥砺前行,不负人民。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要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哪里最吃紧,哪里就要有共产党员的担当。和白晓卉一样,还有无数的高校教职员工冲锋在抗疫一线,勇担责任使命。
3月初,胶东地区疫情防控形势骤紧,很多高校封闭管理,面临这一情况,许多高校的党员同志毅然决然地向组织递交了申请,封驻校园,与学生一起并肩抗疫,共筑平安校园防线。
“根据上级疫情防控要求,您一旦进入校门,可能未来一段时间内无法离校,您现在可以再考虑一下是否要进入校园?”“我进入校园!”这是 3月30日清晨,发生在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东门口的一段对话。疫情之下,符合条件的校领导和其他党员干部无一例外地全部返回自己的岗位,没有一个人在校门口犹豫、折返。
济南职业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党支部书记安呈双始终冲锋在前、主动作为。她不但制定了《电子工程学院学生疫情防控方案》《向真楼疫情防控测温方案》《电子工程学院核酸每日抽检方案》等多项疫情防控方案与制度,还积极组建团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等学生志愿服务团队,部署落实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使学院疫情防控工作有据可依、管理精细。对于电子工程学院1016名学生的状态,她“了如指掌”,每天都细致、认真地汇总统计,成了呵护学生的“大家长”。
众志成城牢筑高校防疫屏障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和线上教学提出的新挑战,很多高校教师身兼数职,既是网课主播,又是临时家长;既是志愿者,又是心理咨询师……疫情无情,师者有爱,高校教职员工用对教育的坚守,筑牢了疫情防护的屏障。
“逃犯要是没有健康码,他触犯了啥呢?……”视频中,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刑法教师吴立志用他的诙谐幽默点燃了课堂氛围,学生的思维瞬间被打开,甚至在课间休息的10分钟里还热烈地讨论着这个案例。
自3月14日起,山东科技大学全面开启线上教学,累计开设线上课程2054门次,共有1053名任课教师进行线上授课,参与线上学习的学生总数达24116人。课堂全部被搬到“云端”,学校办公楼里总能看到有的教师在办公室通宵加班,为了保证教科研工作顺利进行,他们在实验室或办公室打地铺、睡沙发,绞尽脑汁使出百般“武艺”,让学生上课时坐得住、听进去、学得好。
在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一名学生需要长期服药,但城市静止多日,药物存量已不足,家长焦急万分。学校教师了解到这一情况以后积极与校外政府指定的保供药店对接,在药店也缺货的情况下,相关负责教师继续坚持与药店进行协商和调度,终于在次日凌晨等来了好消息,药店可以从外地系统中调货,将药送到学校。这让远隔千里的学生家长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
凌晨两点多的校园内安静无比,曲阜师范大学近400名后勤餐饮工作人员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就餐人数最多时,他们一天要准备17000多人次的用餐。封闭在校园中,条件简陋,他们便以桌凳为床,甚至打地铺,每天休息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即便工作强度如此之高,但他们没有人抱怨。对于同师生朝夕相处的后勤人员来说,师生能够吃得好,睡得安便是最好的回报。
自3月12日学校封控以后,鲁东大学后勤处副处长杨志刚已连续10多天没有回家,像他这样留校默默工作的后勤人员共有795人。为了解决近800名留校后勤人员的起居问题,学校迅速把4栋教学楼腾空作为临时宿舍,又在教室、大厅和工作间用床板和被褥搭建起临时卧铺,装配饮水机。后勤部门第一时间采购疫情防控物资,拓展采购渠道,做好食堂、超市日常保供及物资储备。“后勤处一定会尽最大努力保证让在校师生吃得好、吃得起。” 杨志刚说,“在家属区,学校还推出蔬菜套餐、肉食套餐,保障好家属区教职工的‘菜篮子’。”
教学区封控管理,全员线上教学,这些学习生活上的改变,使部分学生出现了迷茫焦虑等情绪变化。面对这一问题,很多教师化身“心理咨询师”。
烟台大学第一时间打通“自上而下”的统筹协调与“自下而上”的咨询求助渠道,双管齐下、双向发力,为学校心理工作提质增效。学校成立了心理辅导专班,统筹规划疫情防控期间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校发布预约服务热线,通过学校、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各宣传媒介、平台发布,保障学生能及时掌握求助途径。学校还对通过摸排发现的17类重点关注学生,开展了一对一访谈。
“心理纾解不是简单的聊聊天,要真的沉下心去感学生之所感,用足够的爱和共情带他们走出阴霾。”烟台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教师王义利说。为了做好一位来自中高风险地区隔离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王老师在完成日常工作之外,几乎线上“陪伴式”为其疏导了整整3天,“看到他能在隔离解除之前,先解除了心理的‘隔离’,我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王义利说。
青春岁月在战“疫”“思政大课堂”中成长
在校园抗疫阻击战中,广大青年学生在战“疫”“思政大课堂”中实践锻炼,在抗疫志愿服务工作中历练成长。
“老师,不知道您一直承受了这么大的压力,我为之前的不懂事向您道歉,祝您和家人早日团聚,加油!”近日,在威海职业学院组织开展的全体师生“同上一堂抗疫思政课”活动中,智慧学院教师孙雯雯讲述了自己的爱人和孩子远在济南,她与其他5位老师坚守校园保障1330名在校生学习生活、防疫安全的校园抗疫经历。思政课结束后,孙老师收到了几十条学生发来的私信祝福。
3月17日—19日,威海职业学院通过会议直播系统,举行了全体师生“同上一堂抗疫思政课”活动,留守校园的教师和志愿者们从“物资搬运员”“防疫消杀员”“送餐员”“垃圾清运工”“水电维修工”变身为“思政课教师”,走到屏幕前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发生在校园里的鲜活抗疫故事,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场感人至深的思政大课,引领青年学子在战“疫”中成长。
和威海职业学院一样,在山东本轮疫情来袭之后,山东高校积极组织将思政小课堂融入抗疫大课堂,让青年学子在校园中共克时艰,在战“疫”中共同成长。
“工大小行星”是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一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根据疫情防控相关工作要求,近期学校强化校、院两级“工大小行星”志愿服务团队力量,目前已先后有4364名“工大小行星”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校园志愿服务中。学校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院学生尹玉洁参与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后说:“防护服是真的闷热,N95口罩确实勒得皮肤生疼,但参与这次全校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后,我更加明白了医护人员的辛苦。”
“我们作为研究生党员,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掌握一定的医疗卫生知识,熟知新冠疫情防控措施,我们愿意在此危难时刻,冲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在滨州医学院,一份份摁着红手印的战“疫”请愿书交到了支部书记的手上。
面对学生积极参与抗疫服务的热情,滨州医学院在最短时间内打造出一套标准化培训方案,参与培训的学生均需通过理论测试和实践测试,取得合格证后才能参与学校的核酸检测工作。目前,学校已有4000余名参训学生通过线上理论考核,3246名学生取得滨州医学院核酸检测采样培训合格证,培训合格学生已分批次参与到学校和各教学基地的核酸检测工作中。
“以青年之自觉、青年之担当、青年之作为,坚决筑牢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共同战胜疫情!”3月21日早上7点,一场“共克时疫 青春有我”———“云”升旗仪式在山东科技大学举行,山东科技大学学生会主席曹正作了国旗下演讲,通过屏幕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全校师生通过“云”直播观看升旗仪式,共同抒发爱国情,凝心团结共战“疫”。
“你在前方守护大家,我们为你守护小家!”近日,哈工大(威海)理学院“星志愿”成员、大二学生何晓菁怀着这样的想法,主动向学院副书记桑峰和辅导员魏豪提出想为抗疫一线人员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
桑峰立即着手与威海市团市委沟通,结合校区学子的学科优势,提出发挥学科优势,为抗疫一线人员子女开展学业帮扶和心理疏导。经团市委“牵线”,羊亭镇的33名中小学生成为定点帮扶对象,校地关爱之桥顺利“对接”成功。
3月23日,“星志愿”团队面向全体学生招募志愿者,理学院、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等多个学院的学生踊跃报名。经过线上“岗前培训”,3月26日,33名“小老师”正式“云端上岗”,人员一对一,时间一对一,帮扶周期最少一个学期。志愿者们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帮助33名中小学生查漏补缺,解决疑难问题,保质保量完成线上教学任务。志愿者们还“就地取材”,将抗疫精神和威海抗疫故事植入线上教学,倾听孩子们分享父母的抗疫故事,引导他们感受父母的责任和担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一直想为身边的抗疫一线人员做点事情。”何晓菁说,“一线人员的故事一次又一次感动了我,帮扶他们的孩子让我觉得自己也在和抗疫一线人员一起并肩战斗。”
青岛科技大学的青年志愿者,以奋斗者的姿态投身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连续奋战多日,截至目前,共有42批3000余名志愿者参与、服务时长6000余小时。他们充分发挥了助手和后备军、青年突击队和生力军的作用,在学校抗击疫情的工作中唱响了青春之歌。
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与感悟,关于生命、关于勇敢、关于付出、关于担当······思政课更要顺势而为,在抗击疫情中彰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主动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引领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滨州医学院突出“四个育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将抗疫战场变成了生动的育人课堂。各课程在线上教学授课伊始,学校就适时引导广大教师以德育为先,紧密结合国家防控策略、英雄事迹和身边的“抗疫”故事,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思政教育,实现抗疫案例、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思政教育的融合。思政课堂上,“解码战‘疫’,传承精神”更是成为主旋律。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启动了抗疫精神融入校本思政课程集体备课会暨“菜单式”专家宣讲团启动仪式,思政课教师根据各自研究方向确定宣讲题目,将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及附属医院涌现出的抗疫事迹融入思政课及时宣讲,增加思政课教学的鲜活性和生动性,凝聚师生齐心抗疫、共克时艰的信心。
在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的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们把抗疫精神融入课堂,通过 “战疫情,待花开,给家人朋友们写一封信”“谈谈你对抗疫精神的理解”等深度互动,上好抗疫思政大课,加强对学生的政治引领、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价值引导,汇聚育人力量。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疫情终将过去,在抗疫一线展现的高校担当、青春力量将更加铿锵。在战“疫”中勇毅前行,山东高校师生员工用自己的坚实行动,擦亮了信仰之光。
作者:特约通讯员 李文锦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