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触《山东教育报》是在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一位同事提起,出于好奇我上网查询了电子版,这一看便开启了我与这份报纸的深厚情谊。随后的日子里,我经常上网查看阅读,这一份情缘至今已延续10年之久。在漫长的悠悠岁月里,它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为我指点迷津、答疑解惑、传递心声,陪伴我的成长,见证我的进步。
平时工作压力大的时候,版面“健康生活”给了我诸多慰藉。有美味健康的《清热消暑的丝瓜清凉餐》为我扫除了夏日炎热的烦闷;有生活保健的《几点睡算熬夜?白天补觉行不行?》给我阐述了健康睡眠的哲理;也有以德润身的《从粗瓷大碗到骨瓷小碗》让我欣赏家常故事的同时学会珍惜并享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及满满的烟火气;亦有疫情防控的《常态化防疫要 避免消毒误区》给我增长了知识,避免了很多消毒误区,诸如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每每阅读总能令我心旷神怡,收获颇丰。
闲暇之余,我最喜欢的版面是“教育叙事”。那么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育故事是那么熟悉而温暖,励志而暖心。文章《用“虫趣相投”巧抓教育契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跟着翟老师,我体会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正含义。我体会到了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读懂、理解他们,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学生才愿意亲近、信任老师,真正的教育才会发生。文章《给她一片阳光》,王老师的故事让我深刻地感悟到:离异家庭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和引导。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尤其是要关心那些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做他们心灵上的领航员,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引导他们以阳光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无数这样的小故事让我觉得温馨而熟悉,暖心而美好。
“要闻及新闻”版面让我可以及时了解一些教育的方针及政策,给我的工作充电续航。双减工作一周年的访谈类文章《作业“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自主出发,奔兴趣而去”,“以素养为基,与美好同行”三个方面给我的教学带来了莫大的启发和感悟。疫情期间网上授课,荣成市教体局《“督”促规范 “导”助突破》,采取3项有效措施,“督”促规范,“导”助突破,保障线上教育教学规范有序,对我的线上授课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替我解决了很多困惑和不解。特刊栏目刊登13名“山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事迹,无数优秀同仁用自己的选择和努力坚守着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践行着“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誓言,给了我很多的震撼和感动,助力我的教育之路,希望自己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春风不负遇见,化雨静待花开。每当我茫然的时候,我就看看这一版面,顿时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某一期的“人物风采”版面《这方讲台就是家——记“90后夫妻档”乡村教师鹿明杰和胡冰》同样令我印象深刻。文章这样写道:从去乡村支教的学生到在乡村任教的教师,从教学上的“愣头儿青”到市区里的优秀教师,从一人独行到未婚妻辞去银行工作与他结为“90后夫妻档”扎根农村教育……他们的故事让我很震撼,也很感动,感恩《山东教育报》刊登了这两位90后夫妻档的故事,相信他们的事迹会激励着更多的优秀人才扎根农村,甘心奉献教育事业,用自己的一方沃土哺育更多的山村孩子。这一版面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价值感,我励志我也要用满腔的热情在教书育人这片热土上谱写自己的人生篇章。
“杏坛”是另一个饱含温暖的版面,彰显着教育的温度。闲暇之余喜欢阅读这一版面,报纸上的文章如潺潺的小溪缓缓流进我的内心,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喜欢《母爱的阳光》,感同身受,想起了我的母亲,想起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名句。如作者所言,母爱是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愿天下所有的母亲都健康平安。文章《榆钱儿》通过记录作者的童年趣事成功勾起了我的共鸣。读着读着我想到了我的童年,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迷藏、跳皮筋、扔沙包,表演节目…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甜蜜而温馨。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感恩《山东教育报》给我了一份童年回忆的美好,让我在追梦的路上不忘初心。
“教育科学”版面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兄弟学校威海实验高级中学两位老师的文章《“养正融新”实现多元特色育人》让我领略校园航天日活动,学校“融合”为径,搭建多方育人桥梁及“创新”驱动,激发人才培养力量这两方面的实践活动。学校努力搭建平台帮助学生提高能力,践行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培养学科素养,搭建育人天梯。名校长笔谈中史校长的佳作《引领读书:校长的专业职责与使命》,介绍了青州第一中学的一些具体做法,比如开展沉浸式阅读,师生同读一本书,中文和西方名著都有所涉猎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相信一定可以如史校长所言:读书,会使教育变得更加美好,更有深度。读书,会使教师变得更加儒雅,更加专业,更有底气期待未来。这也深深地激励着我养成读书的习惯,滋养我的精神,润泽我的生命,使我的一生更加从容和幸福。山东省实验幼儿园的课题研究《项目化学习培育幼儿学习品质的实践探究》,详细阐述了项目化学习的一些探究过程及实际做法,通过深度探究来解决真实问题,利用一线教师的亲身经验架构和建设。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又给我们其他同行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和启示,让课题小白的我顿觉受益良多,醍醐灌顶。
虽然我和《山东教育报》只有十年情缘,但相见恨晚,倍感珍贵。借此报纸三十年历程之际,衷心感谢这份报纸带给我的诸多感动、领悟及美好。未来的路上,我会继续珍惜这份情缘,衷心祝愿报纸越办越好,继续见证、记录、传递、引领我们山东的教育事业,也希望这位挚友可以继续春风化雨、执笔教育、传递心声、踏浪前行,愿山河为证,未来我们一起走过,矢志不渝,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文/文登新-中 肖岩)
作者:肖岩
编辑:王煜玲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