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感恩与怀念的精神故乡| 《山东教育报》30年往事
发布时间:2023-06-20 09:50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陶继新 A+A-
-分享-

永远感恩与怀念的精神故乡

——写在庆贺《山东教育报》三十华诞之际

  从1993年创刊到现在,《山东教育报》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可对齐鲁大地的教育,却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回顾这段历史,我的心里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慨在回荡;因为《山东教育报》的诞生与发展,也与我的整个人生走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我曾在《当代小学生》担任过主编,组织过不少有影响力的活动,采写过全国十佳少年等众多优秀的孩子。那个时候,我的写作对象主体是小学生。

  分管《山东教育报》工作之后,我的写作对象逐渐由学生转移到了专家、教师、校长、局长、学校、区域教育等。于是,我采写的对象有些是齐鲁教育大地上的佼佼者,有的还是如冰心、朱永新等全国著名作家与教育专家等。所以,文章发表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那个时候,如果没有《山东教育报》所有工作人员的宽容、信任和支持,我不可能抽出时间投入采访与写作中。同时,他们那种“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工作精神,也在无声地感召着、督促着我,让我不由自主地像他们那样,为《山东教育报》发展尽心尽力的时候,有了一种心灵的愉悦与自豪感。

  在长期采写的过程中,我从来不将采访对象的现成材料拿来“据为己有”,而是在亲临现场采访中,通过自己的聆听、观察、记录、思考、分析等,选取有写作价值的素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书写那些教育上感人至深的人物和故事。所以,当数十篇报道文章陆续在《山东教育报》上发表之后,不仅在教育界产生了较好的反响,而且让我品尝到了努力收获之后的精神之美。

  正因如此,写作对我而言,并非一次又一次心力交瘁的苦役,而是变成了一场又一场富有创造性的文化之旅。更重要的是,正是在为《山东教育报》持续不断采访与报道的过程中,我渐渐地拥有了自信,乃至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奋争精神与幸福感。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我从2009年5月“转战”《中国教育报》采写报道文章的时候,才有了水到渠成之势。截至目前,我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300多篇文章,有的刊物还为我开设了专栏。

  所以,退休对我而言,并非精神生命的枯萎与终结,相反,我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精神硕果。我的著作中,就有58本是在退休之后相继出版的,有的还在全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退休之后,我再也没有去过《山东教育报》编辑部,可是,它的每一次成功与飞跃,都会给我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与力量。让我为之感到欣慰与自豪的时候,也便有了一种心灵的确认——我是在《山东教育报》这张报纸的滋养下发展起来的,它是我永远感恩与怀念的精神故乡。

  特别令我高兴的是,《山东教育报》从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并没有在同一个平面上滑移与徘徊,而是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生命飞跃。

  现在的《山东教育报》,在省教育厅的关怀与指引下,在社领导的直接领导下,一直在积极又创造性地工作着,而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有目共睹的成果。

  所以,借此《山东教育报》三十年大庆之际,再次表达我由衷的感激之情,并诚祝《山东教育报》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日趋提升的时候,步入一个“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作者为山东教育社原总编辑 陶继新

作者:陶继新

编辑:白天

审核:王煜玲

相关阅读

做课堂里的“大玩家”

 我是一名美术教师,但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喊我“泥巴老师”。

08-07 16:26《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孔子如何“启”与“发”?

“启发式教学”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根源,最早可追溯到孔子那里。了解清楚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打破对孔 ...

08-12 15:08《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你也可以光芒四射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向上的过程。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们或许会沮丧、会迷茫,但只要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恰当 ...

08-15 15:45《山东教育》(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