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创新科研成果写在中国大地上
青岛科技大学 刘健
发布时间:2021-08-30 09:18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 A+A-
-分享-

  简介:刘健,男,1985年12月生,九三学社社员。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和那个年代出生的很多人一样,刘健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他一路求学,从鲁西南小村庄到济南,再到北京、日本川崎,从德国波茨坦到美国埃文斯顿,他一路遇良师益友激励教诲,一直在科研道路上奔跑前行。在十五年来辗转多地的科研历程中,他的研究工作一直在变,但研究思路和理念始终如一。通过模拟自然界高效的酶,他致力于探索高效的仿酶多相催化材料。如今,在他多年求学之后,他在青岛科技大学组建了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并带领着研究生和青年博士们在仿酶催化上孜孜以求地探索。在成长的历程里,他了解到邓稼先、王淦昌、程开甲、王选、黄昆、潘建伟等这些在共和国科技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九三学社社员。追寻着先贤们的足迹和光辉,他于2018年12月14日加入了九三学社,秉持爱国、民主、科学的理念和传统,致力于学生培养和科研创新工作。

刘健坚持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他以身作则,鼓励学生们能够沉下心来,“浸润”在自己的课题里,在细分方向上干到最好,最好实现“超浸润”。他认为,文章不是科研目的,但培养学生写文章的能力是目的之一。有了结果,他让学生们尽早动笔写文章,尽管修改起来比自己写更费时费力。博士生张媛媛同学起草的综述被他删改得“面目全非”。但在这个过程中,这篇工作在一点点地饱满,各部分的衔接更通畅,这篇关于共轭体系的论文也终于实现了“共轭”。他要求学生们按照“让PPT自己说话”的标准准备每一次的工作汇报,让他们把每一次的报告都当作最后的答辩。他相信能干、能写和能说的学生,未来在每一个岗位都能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他注重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学生。2019年毕业的单馨瑶硕士,基础扎实,悟性较好,在他手把手带着完成一个工作之后,其便能够独当一面,敢于接“硬骨头”课题。其最终以第一作者发表了J. Mater. Chem. A和Angew. Chem. Int. Ed.两篇高水平论文,撰写的毕业论文还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他给大学生播撒希望的种子。他自2018年9月起担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181本科生班主任。他履职伊始,定期召开班会,用自己的经验和经历现身说法,帮助问题学生解决思想和生活问题;多方组织学术讲座,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积极引导学生立足于本科专业学习,逐步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他还深信学术思想的碰撞尤其是不同学科的交叉是非常重要的。为此,他曾几十余次邀请国内外的院士、专家、学者来学校做讲座,并鼓励学生和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学术活动,有效提升学院的科研氛围。

向自然学习,刘健在辅酶依赖的光酶催化、超浸润光电催化及仿酶限域催化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篇。他在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的论文,通过仿生设计,构筑了超亲水/超疏气的电催化剂,突破了高电流密度下(500 mA/cm2)气泡在电极上不能有效脱附和电解质不能有效浸润的瓶颈,能满足工业电催化分解水的要求。他先后获批中组部国家特聘专家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和中国科学院仿生材料与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短短三年内,他立项主持纵向项目总经费达600余万元。他曾连续三年(2017、2018、2019年)入选了英国皇家化学会top1%高被引作者榜单。2018年,他和四位优秀的同行学者(香港理工大学郑子剑、中科大余彦、山东大学杨志杰和上海交通大学周涵)获得Wiley优秀青年学者奖。应江雷院士邀请,他出任中国化学会仿生材料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受郭焕芳编辑邀请,连续两届担任中国化学快报青年编委会委员。2021年他还当选新一届青岛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上述成绩和荣誉是他工作的结果,也代表着新的起点。受酶启发,仿生催化永无止境,科研突破一直在路上。刘健在未来会继续秉持着“顶天立地、学以致用”的理念,将创新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编辑:白天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