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新兴学科 服务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滨州医学院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位点建设方略
发布时间:2020-02-06 10:47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12月刊作者:滨州医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田梗 A+A-
-分享-

  专题·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服务新旧动能转换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我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前列的重要战略部署。作为医学院校,滨州医学院结合“健康中国”“健康山东”战略的实施和学校“一优两特”的办学格局,积极服务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主动对接新一代生物制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学科,以临床医学为主,突出特殊教育、医学康复特色,逐步形成渗透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培养一批全科医学、医疗护理、康养结合、医学工程和保健咨询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为医养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一、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服务医养健康产业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优秀医疗人才。出台《滨州医学院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等文件,开展“崇尚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主题教育活动,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化医德医风。通过研究生学术文化节、法律法规教育宣讲、专题讲座等活动,将医德医风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培育研究生仁心妙术、正直诚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品质。

  完善分类培养机制,实现方向性培养目标。根据医养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建立健全医教协同管理机制。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引导毕业生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药学、公共卫生、医用心理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所、校企协同创新联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临床实践质量。

二、对接产业需求,培育新的学位授权点

  实施学位点建设“四个一”培育工程。根据《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结合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分析学位授权点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医养健康产业的适应对接情况,培育新的学位增长点。

  开创“临床医学+X”培育项目。积极发展人工智能、推动类脑研究,大力开发纳米材料,推进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和医药物流等的发展,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健康服务产业,开展生物医学工程等医养结合类学科的研究。

  加大校企联合攻关力度。通过“双导师制”的实施,增加了一批工业药学和生化药学等领域的企业导师,加大学校与企业联合创新药物研发的攻关力度,重点发展原料药、化学创新药、化学仿制药和高端制剂等化学类药物的研发,提高学位点的原始创新能力,为申报药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奠定基础。

  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探索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推进大康复建设和康复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在教育学方面,在特殊教育专业设置教育康复方向,引进国际知名专家孙喜斌教授,培养从事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康复机构管理和教育教学的人才。在老年康复方面,大力发展老年医学、老年护理、老年医养管理等,引进国际知名康复专家Oliva教授,着力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建立国内、国外培训基地,开发线上、线下培训课程,推进导师培训国际化、规范化。学校建立了“滨州医学院-浙江大学”、“滨州医学院-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和“滨州医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3个导师培训基地;开发导师培训专题网站,建设导师线上、线下培训视频课程库3个;制定导师全年度培训日历,实现了导师培训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本年度前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网络连线美国耶鲁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开展线上、线下导师培训20余次,培训导师300余人次。

  健全完善双导师制,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积极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导师队伍,拓展实施学校与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的双导师制,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实施跨一级学科的“临床医学+X”双导师制,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施正副导师团队带教形式,提升青年导师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发挥“传帮带”作用。

  建立滨州医学院“导学关系”心理案例库,实现导师全方位育人。学校定期收集导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典型案例,建立滨州医学院“导学关系”心理案例库,分享导师育人经验,提升导师与学生的沟通技巧和心理疏导能力;制作“导师手册”,有效记录导师与学生的日常沟通,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设立“BrainPub”论坛和“导师大讲堂”,搭建师生交流平台。设立“BrainPub”论坛,每一期设立主讲导师一名,由校内外导师或国内外科研大家担任,设立主讲研究生一名,由已经获得突出研究成果的研究生担任,选取一个热点问题展开头脑风暴,自由畅谈、开拓思路、寻找新的科研创新点,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设立“导师大讲堂”,鼓励交叉融合、成果转化,为不同学科导师建立学术交流的新平台。

  改革导师评定制度,严格落实导师监管机制。修订导师遴选及聘任暂行办法,取消导师终身制,将导师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变导师“资格遴选制”为导师“招生资格审查制”;实行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导师分设条件、分类遴选、分别考核、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导师培养研究生质量与后续研究生招生的联动。

四、积极服务社会,提高研究生教育声誉

  加强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开拓团队精神,尽展研青风采”主题素质拓展,医养健康调研,爱老敬老社区志愿服务,主题日义诊,“传承·追梦”学长沙龙等系列活动,增强研究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的研究生文化。

  深化产教医研融合。着力提高研究生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度,促进高校学科、学位点、高层次人才教育、科研与产业互动,搭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产业化发展与研究生教育的桥梁,推动研究生教育向养老、康复、养生服务等产业延伸,拓展研究生教育领域与成果体现形式。

五、加强合作开放办学,实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开展“与国际名师面对面”主题沙龙,促进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形成。学校定期开展“与国际名师面对面”主题沙龙,邀请各个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与研究生面对面,使研究生领略到各个领域的科学奥妙,使研究生的思维、能力与国际接轨,自主规划研究路径,自觉培养科研思维。

  启动研究生国际“研学营”,开拓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学校启动研究生国际“研学营”项目,每年两期,遴选部分全日制研究生前往国外大学进行课程修读或者科学实验研究。其中,修读课程可以与学校相关课程学分互认;科学实验研究可以与学校实践实习学分互认。

  开启研究生国际名校“直通车”,探索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路径。学校实施了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遴选部分全日制研究生前往海外高校进行6个月到1年的访学。

  建立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积累博士研究生培养经验。学校建立了4个博士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基地,探索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实施方案和质量保障机制。通过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学习国外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提升学校导师的博士研究生带教经验,为学校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获批奠定基础。

  推行滨医“S-P-R-I创新国际化培养模式”。学校组建国内外协同导师团队,孵化高水平学科创新基地,拓展研究生培养高端资源和创新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从团队、平台、资源、理念等方面促进教育培养向国际化发展。

作者:滨州医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田梗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