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开学了。
此时的“终于”二字仿佛吐露出了所有人的心声。疫情让孩子们经历了史上最漫长的假期,开学了,就像堵塞的河流,多方疏通,终于畅通无阻欢快地流淌了。一切都如所愿地回到正轨了吗?然而大大小小的现实的、心理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其中一个问题似乎出乎大家的预料。复学后,有中学生发现自己之前长期居家网课学习后,又无法适应集体课堂的教学节奏了。有些学生报了校外网课课程,感觉比自己学校老师讲得更有效果。因此,回到校园后,上课时提不起精神,出现厌学情绪。面对学生的这种反向心理状态,老师、家长该如何帮助疏导?学生自己又该如何调整适应状态?
姑且不说家长如何解决,我们先分析一下跟老师的关联。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居家网课学习后,无法适应集体课堂的教学节奏;一个是校外网课,比自己学校老师讲得更有效果。两个问题的不适应都指向老师,需要教师好好地反思。
如今有些老师在学校把课都排得满满的,课堂上不停的讲,很怕少讲了个知识点,学生不会。我问一个校长,为什么不给学生留点自习课,校长说,学生没有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练出来的还是忽然一天生出来的?如果好歹有节体育课不上了,会有语数外老师来抢课。抢课是风尚,抢课是常态,抢课的老师是负责的老师,升学成绩越高的学校抢课之风越盛。
孩子们在这样的背景下上过小学和中学,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这是“常规”也是“正轨”。
然而疫情之下的网课,让老师们看得见够不着,但够不着的学生却获得了新的机会。老师毕竟是在网上授课,毕竟是在家里,毕竟有自己的娃要管,饭要做,精力被分散,不能把课布满学生所有的时间。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时空里有了自由,刚上完的课有时间回顾,有独立的时间去做题、去预习、去复习、去思考,总之这意外的自习,让他们发现自己学得还可以,逐渐习惯了自学,不再那么依赖老师。
现在回到课堂了,回到了以前的教学节奏,老师课上讲的满满吗,课下作业一堆,孩子又失去了自己的时间,也许他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有了自主学习意识后,显然已经不适应原来的课堂节奏。
长期居家学习给了学生自学的机会,也给了这类老师反思的机会,回顾和反思中找回教学的本质,“学会”的根本途径在“学”不在“讲”。
再来谈谈另一个问题,校外网课,比自己学校老师讲得更有效果。
技术的变革往往在灾难到来的非常时期加快了进程。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课成了“网课”,教师成了“主播”,孩子们远比我们想象地适应得快,效果也比想象得好。
然而教师毕竟是匆忙上阵,还没有搞清线上和线下的区别,用面对面课堂的姿势撑起了直播之舟,差强人意也是意料之中。培训机构则不同,教师有明确的分工,极少数教师中的佼佼者才有资格直播。一周中只有周末上直播,从周一到周五众多优秀教师围绕一节课精雕细刻。人数众多的线下教师充当了辅导员的角色,个别辅导、一对一辅导。优质资源通过直播发挥最大效益,线下辅导实现课程落地和人人受益。
透过这个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的未来,在网络时代教学在可以预计的未来会是什么形态?教师的发展又是什么方向?教育不应排斥技术,而应主动适应技术,或许线上和线下结合才是未来发展之道。这一发展趋势必然会加速教师队伍的分化,极少数教学能力强、课程思想深刻的教师形成新的团体,他们强强联合教研的成果通过直播平台会越过高山大海跨过城市乡村,让最大范围的学生受益,他们居于金字塔的顶端。
在金字塔腰部的可能是那些区域名师,他们根据所在市县,甚至学校和级部的特点,录制适应本区域特点的课,这些课也是顶端直播课所不能替代的。人数众多的普通教师将扮演辅导员、学习同伴的角色,跟同学朝夕相处,熟知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及时和个性的帮助,他们同时也是中端和顶端教师数据的收集者、现象的观察者。大数据时代、智能化时代,教师也许不会消失,类型分野会成为必然。
无论怎样,今天的学生、未来的学生都是受益者。
第一个问题的不适,说明你已经走在自主学习的路上,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是值得欣慰的,你可以把你的困惑和希望说给你的老师,老师也会为你高兴,也会为你改变。第二个不适,说明你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请你相信教育自我求变的力量。
(作者:李继冶 济南高新教研室)
作者:李继冶
编辑:冀春鑫
历史不仅仅需要被铭记,更需要以生动而深刻的方式传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