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梗”的年轻人不只是为了标新立异
发布时间:2020-08-05 14:33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黄帅 A+A-
-分享-

如今,“玩梗”成为年轻人的流行文化。根据“中青校媒”日前面向全国近1000名高校大学生展开的调查显示:72.48%的被调查者愿意主动“玩梗”,26.61%表示“顺其自然”,仅有0.91%的被调查者非常抗拒接收最新的网络流行语。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年轻人对“玩梗”并不排斥,甚至热衷如此。

到底什么是“玩梗”?恐怕连沉浸其中的年轻人也很难精准表述这个概念。一般来说,这指的是社交语言中的新奇有趣的内容,但由于这些表达或来自网络社群,或来自实际生活中的“偶发妙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来源,也没有一个标准的文化评判体系。从问卷调查来看,年轻人热衷“玩梗”的原因,主要在于:方便与朋友交流(47.78%),利于语言表达更有趣(75.71%),有助于语义表达更加准确(20.26%)和为了展示自己的标新立异(9.88%)。可以看到,真正是为了标新立异的年轻人,只占一小部分,多数年轻人“玩梗”还是看重了其中的趣味与社交功能。

从趣味上看,这些“梗”的普通特征,就是诙谐幽默,其中也不乏一些“自黑”和“自嘲”的调调儿。比如最近风靡网络的“奥利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梗”。虽然这个“梗”最早来自一个备受争议的网红“朝阳冬泳怪鸽”——他在镜头前,伴随着十分夸张的动作与表情,喊出那段“流行语”:“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坚持才是胜利,加油,奥利给!”很多年轻人不仅在网上模仿“奥利给”的语气和表情,也在线下用这个“梗”来激励自己,甚至还有学生在大考前夕来一番“奥利给式的宣誓”,激励斗志,舒缓考前的压力。

类似“奥利给”这样流行的“梗”还有很多,比如“鸡你太美”“雨女无瓜”“硬核”“海王”等,这些“梗”背后的故事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趣味横生。面对现实压力时的年轻人,用“玩梗”来调剂生活,让自己和身边人更加快乐,这何尝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除趣味性之外,“玩梗”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身份认同。虽然当代网络文化看起来是“去中心化”与“无主潮”的,但也因此产生了无数个小圈子。这些文化小圈子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话语壁垒,不同圈子之间虽有对话交流的可能,但未必能真的适应与理解彼此。各自小圈子里产生的“梗”,其实正是圈地自萌的结果。 因此,如何判定自己与对方是一个文化圈子的,“梗”就成了鲜明的身份识别标志。

比如,影视鬼畜圈子里的“意大利炮”,就是一个判别使用者是否是“自己人”的典型的“梗”。没看过鬼畜版《亮剑》的人,恐怕会对这个“梗”一头雾水,当然也无法进入圈子内部的畅快交流中。而知道“意大利炮”这个“梗”来源的朋友,则很容易识别“自己人”,从而进入更加深入的“切磋”。当然,有些“梗”也随着影响力增强,而突破了小圈子的限制,成为更加知名的“流行梗”。但即便如此,很多不上网或不关注亚文化的人,依然搞不懂它的意思。因此,身份界定与认同的功能,也是“玩梗”的意图所在。

不过,“玩梗”背后也有一些负面层次的东西。比如,有些“梗”的确是粗鄙之语,不久前被网友高度关注的“祖安文化”里,其实也有一些“流行梗”,但那些内容简直与脏话没有区别,应当成为年轻人拒斥的文化垃圾。还有一些在现实生活中起源和传播的“梗”,可能涉及侵害年轻人尊严与名誉的问题,比如那些针对个体身体特征制造的“绰号”,在小圈子里也会变成一个“梗”,只是它很伤人,有素质的年轻人应当自觉抵制这些东西。

“玩梗”作为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外界对其态度,应当是包容与积极引导。作为青年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玩梗”中有不少有趣的信息,等待我们去挖掘与思考。

作者:黄帅

编辑:周玉森 孟庆鹤(实习)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