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中,有这样一对“夫妻档”。
两年前,他们带着孩子从烟台来到日喀则,均在日喀则第一高级中学工作,丈夫周清翱是副校长,妻子孔凡红是音乐老师。
7月23日,对他们的女儿周孔潇来说是特别的一天:她从日喀则市小学毕业了。毕业后,刚适应西藏生活不久的周孔潇,就要回烟台读初中了,一家三口在一起的生活将告一段落。
女儿回烟台前的这段日子,夫妻俩的心情有些纠结:孩子要回去了,很舍不得;但孩子该上初中了,又不得不把孩子送回去。
类似的纠结,在他们两年前把女儿带到日喀则来时,也同样经历过。
2018年8月,周清翱决定第三次援藏。此前,他分别在2001年到2003年、2016年到2018年,有过两次援藏经历。这一次,妻子也主动报了名,加入到援藏的队伍中。
作这一决定时,夫妻俩考虑最多的是孩子。
“孩子来,是很多家人朋友都反对的事情。西藏这边海拔高、气压低、氧气稀薄,孩子来这里,到底有什么影响,谁也说不好。”说到这里,这个山东大汉流下泪来。几经权衡,他们还是把女儿带了过来。
7月23日这天,尽管女儿就读的小学就在隔壁,周清翱也没去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而是在学校忙着手头的工作。
在新一批组团式教育援藏中,他们提出帮助受援学校建设西部现代名校的目标,全面实施“十个一”工程。在工作中转变思路,突出传帮带,带动本地教师加快成长。
另外,他还有一些个人的想法和计划。高原上的孩子渴望与外界的联通,却很少有机会。他想在这几年,带孩子们走出去看一看。前期,通过个人努力,他已经募捐了50万元。
对于丈夫的选择,孔凡红自始至终选择支持。她说,加入援藏队伍,也是自己一段丰富的人生经历。
援藏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夫妻俩多次被问及的问题。“最大的意义,或许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里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到更大的世界去。”周清翱说。
编辑: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