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马虎孩子,家长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0-10-19 10:44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范文芳 A+A-
-分享-

上个学期末,学校召开了一次家长会。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了,但很多家长焦灼的眼神总是闪现在我的脑海里。一名女生的妈妈说:“我的女儿就是粗心,明明算对了,最后抄数却错了。无论我怎么说都不管用。”一名男生的爸爸接过话茬儿说:“我的儿子也是这样的,老是忘记题目的要求。”另一名女生的妈妈说:“俺闺女也是,马虎得很,说起来很明白,但是一做就错。”听着家长们的唠叨,我既感觉到了他们内心的着急和无奈,也洞察到了另外一层意思:“孩子不是不会,就是马虎一点儿。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真的如家长理解的那样吗?作为班主任,我想告诉家长们:“绝不是这么简单!”家长们冤枉孩子了。不是孩子不认真,而是能力没达到。这种现象是阅读思维能力发展失衡导致的。

阅读思维能力的失衡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 思维定式造成学生的粗心。据我所知,不少同事都有过专门辅导马虎学生的经历。在老师“一对一”的引导和督促下,大多数学生是不敢偷懒和分神的。可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些得到特殊关注的学生并没有改掉粗心的毛病。究其原因,是由于其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没有达到同龄人的标准,从而出现听、说、读、写、算以及更高层次的思维上的障碍。比如,在读书时,有的学生结结巴巴;做数学题时,在草稿纸上算对了,一抄到作业本上就错了。因此,当孩子因粗心而做错题时,家长不要一味地责怪孩子,而要从孩子的阅读能力方面找原因。我认为,先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再提高其综合思维能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第二, 没有注重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很多家长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做事条理性的培养。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长应该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可是,孩子吃完饭本想收拾碗筷,可是妈妈抢着把碗筷洗好了;晚上睡觉前,没等孩子开口,爸爸就把洗脚水打好了。结果,孩子小学毕业了,却什么都不会。其实,在做事的过程中,孩子能够学会自主,学会安排次序,使学习生活变得有条理,并且积累心理体验。这样的心理体验多了,自然就会形成一种好习惯,这种好习惯自然会迁移到学习中去。因此,家长千万不要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

第三,过度指责引起孩子的心理疲倦。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低级错误,家长最容易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是:“这么简单的问题也出错,怎么回事儿?重做!”殊不知,家长随便说出的这句话会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厌倦,削弱孩子的求知欲,浇灭孩子的兴趣之火。众所周知,少年儿童特别需要师长的欣赏和鼓励。因此,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多一分耐心和等待,而不要用“马虎”之类的词语掩盖孩子学习能力方面的短板。

作者:范文芳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