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建设于1931年,历经90年的发展,厚植学科优势,持续推进学科筑峰,逐渐成为“山东土木”的一张特色名片。近年来,学科先后获批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首批地方高校“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引智基地立项,被评为国家一流专业、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山东省一流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高峰学科”建设名单。
学科以院士、国家级人才为引领,全面服务国家“两重一新”建设,不断突破土木工程领域前沿理论、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在涵养师德师风、培育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平台、致力科研服务等方面,以“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的理工精神攻坚克难,引领我省土木工程学科高质量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土木工程学科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设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为抓手,校院两级出台多项配套制度,构建起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为内涵的一体化高质量思政育人体系,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学科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一是创新师德教育,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体系,为青年教师聘请导师,实施“一对一”指导,坚定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二是加强师德宣传,深入挖掘师德模范典型,通过师德报告会等,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三是严格师德考核,将立德树人职责和研究生导师禁行行为列入年度考核核心内容,并将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导师招生及上岗资格认定、聘期考核、职称评定及聘用和评优评先等的重要依据。四是突出师德激励,对落实立德树人职责表现突出者,在推优评先以及访学交流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五是强化师德监督,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对于查实有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
经过多年建设,学科形成了争做“四有”教师的良好风尚,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涌现出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工人先锋号”教学团队等一大批优秀典型。
加强顶层设计,打造高端科研平台
土木工程学科以青岛理工大学新校区建设为契机,聚焦重点、突出特色、集中投入,着力打造高端科研平台。一是紧盯国家重大需求,建设若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平台,以平台建设优化学科方向。二是交叉融合,组建团队,多学科协同发展。三是调整资源,优化配置,实施学术特区政策。四是实行竞争机制,重点培育标志性成果,形成传统优势学科创“高峰”,新兴交叉学科厚筑“高原”的发展新局面。
高端平台的建设发展为高层次人才持续产出标志性成果护航,为“高峰”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学科现拥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国家级土建工程实际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并与青建集团合作成立新型研发机构———青建理工建筑工业化研究院有限公司,建成国内先进的多灾害场结构动力试验平台。
其中,依托国家“111计划”学科引智基地建设,构筑起的混凝土耐久性测试中心攻克了严酷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设计等一大批关键技术难题,有力推动了胶州湾海底隧道、青岛地铁等重大工程建设,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该中心常年聘请德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优秀科学家,聚焦科研领域前沿开展长期合作。以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维特曼为代表的特聘专家在学校工作近20年,为学科培养了一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优化人才引育机制,构筑高层次人才金字塔
在学校人才引进机制、激励机制、精准化服务机制的基础上,土木工程学科持续实施“礼贤学者”引育工程、“敦华优青”培育工程、创新团队支撑计划,通过打造“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的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断壮大学科人才队伍。
近年来,学科主动对接“十强”产业需求,引进、培育、整合并举,建设由国家级高层次专家领衔的学术团队,打造了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年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杰出人才队伍。
学科带头人王燕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是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在土木工程钢结构领域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30余年,提出了建筑钢结构新型连接节点及体系的设计理论和关键技术,为我国建筑钢结构工程的结构安全性和施工质量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其研究成果已被纳入3部相关国家标准之中,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显著社会效益。在王燕等名师的引领下,学科培育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一大批优秀人才,持续打造充满活力的学术人才金字塔。
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学科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学科评估、专业认证为抓手,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专业融合、平台融合、赛教融合的“五融合”固本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究本学科高层次人才定位问题,探讨解决传统土木工程学科与多学科交叉融合问题,建立起多主体的人才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起高效协同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一流的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力推动了专业建设与发展,学科现拥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造价等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并建立了专业与科研教学互动机制,将学科发展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显著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汇集的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教学名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及各类实践活动,全程指导学生实验开展与科技论文写作,努力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虚拟仿真试验教学平台为基础,学科打造了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课程建设模式与教学方法。为开阔学生视野,学科还为本科生提供了到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10余所高水平大学的访学交流机会。并依托国家创新引智基地,邀请伦敦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名师来校授课,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名师风采。
突破核心技术,服务区域地方发展
土木工程学科面向国家双循环新格局,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助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重点产业需求。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研究,解决了制约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应用基础类创新问题,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全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学科突破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瓶颈,形成了理论、材料、工艺、装备、产业化全链条技术突破。解决了污水脱氮除磷技术关键科学问题,并成功用于北京冬奥会高品质再生水工程。学科研发的特殊环境空调环控系统,也被应用于C919 国产大飞机和青藏列车。
学科主动融入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服务国家工程,助力军民融合。学科制定了人防工程耐久性规程,广泛应用于人防工程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为国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学科共编制国家规范、标准17 项,山东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42 项,有力推动了行业快速发展。
校企紧密合作,也是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学科与中建、中交、山东高速等52家企业签订全面合作协议,联合省内外30多家科研院所、企业,组建蓝色经济区工程建设与安全、滨海城乡建设工程材料性能提升与绿色建造技术等2个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者:特约通讯员 曲成平 侯东帅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