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师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从“四有好老师”到“大先生”,再到“教育家型教师”,这些重要论述,内容具体、思想精深、内涵丰富,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精神坐标和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征程,山东工商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家精神为内核,通过构建“三大支撑体系”,聚力打造一支心怀“国之大者”、深耕“三尺讲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铸师魂,构建理想信念涵育体系
坚定理想信念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政治灵魂。长期以来,学校根植胶东红色文化沃土,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元素,通过“大格局”谋划、“大资源”引入、“大课堂”建设、“大师资”培育,涵养教师的家国情怀和教育职业情怀,构筑起铸魂育人的精神高地。
构筑有效的“大格局”平台。教育家精神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也必须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践行。学校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联动、学院积极推进”的工作格局,为教师队伍成长提供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
拓宽多维的“大资源”渠道。学校与烟台干部学院、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等15家党性教育基地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资源共建、信息共享。同时,加强与驻烟高校的校际合作,共享红色资源教学案例库等教学资源。成立了“胶东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深入挖掘胶东红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批省部级课题3项、教学改革项目1项,出版教材3部。
搭建联动的“大课堂”场景。学校创新“思政+”教育新模式,与新华网联合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15门课程上线“新华思政”平台,面向全国进行宣传展播。鼓励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和研学特长,将学术研究成果和革命老区建设相结合,既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课程,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建设优秀的“大师资”队伍。在开展常态化高质量红色文化理论培训和实践研修的同时,通过“专题+团队”模式,推动师资创优,实行“一课一团队”,让教师“专”起来,实行“一课一讲演”,让师生“动”起来,在教学相长、师生互动中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推进课程思政提质增效,推动思政课教学走深、更走心。
严师德,完善师德师风养成体系
涵养师德师风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要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学校一直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以实施师德师风“七大行动”为抓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
开展思想铸魂行动,提升师德涵养。举办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弘扬教育家精神专题报告会,依托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组织教师赴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郭永怀纪念馆等场所开展沉浸式研修。打造“山商廉韵”廉洁文化长廊,将廉洁文化融入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日常,深化教师队伍廉洁教育。
开展典型赋能行动,弘扬高尚师德。开展师德建设教育月和“山商师者说”“我的教师梦”等弘扬教育家精神系列活动。出台《教职工荣誉体系管理办法》,大力培植和选树师德先进典型,开展“山商最美教师”“最美教师团队”“从教30年教育教学工作者”等评选表彰。通过教师节庆祝大会、新进教师入职仪式、退休教师荣休仪式等,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立德垂范效应。
开展职业启航和职业护航行动,严把教师入口关、助力教师发展关。把牢把准人才引育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用严格的政治标准、道德标准和业务标准选用新教师。坚持师德师风情况定期会商研判,以年度教师心理健康普查和思想状况调查为基础,了解教师实际需求,对特殊教师建立工作台账,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
开展师德领航、师德巡航和师德纠察行动,建强师德失范惩治链和责任落实贯通链。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出台师德师风相关文件11个,编印《师德手册》,健全师德负面清单制度,强化师德失范行为警示教育和通报。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设立了校长信箱、师德师风投诉热线和邮箱等举报投诉渠道,“接诉即办”,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
强师能,创新专业素养提升体系
提升专业素养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容。学校构建了“人才+培训”“人才+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模式,目的是以学习为动力、以平台为载体、以实践为纽带,形成“做中学、学中研、研中教”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教师专业能力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双重跃升。
以“人才+培训”精准赋能教师发展。实施“青年教师成长、骨干教师拔尖、学科带头人国际化”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搭建教学能力提升数字化平台,利用微课资源库,结合线上直播与线下实操,覆盖课程思政、教学技术、数字素养等主题,年均培训超1000人次。
以“人才+项目”锤炼提升教师本领。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尤其注重运用人才或科研项目支持和培养青年教师。设立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或实验课程,实现科研与教学能力双提升。2024年,学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立项数量位列我省学院类大学第一。
以“人才+基地”厚植深化实践能力。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需求,形成了“1+3+N”的校内外实践基地、社会服务基地、海外合作基地协同发展体系。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共建特色研究机构,建立地方立法与政府法治研究服务中心、中国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中心等新型智库,与20多个国家的6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选派教师定期赴基地开展合作研究,吸收国际先进经验。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华传统师道精神和新时代中国优秀教师的教育精神和教育实践的深刻总结与高度凝练。通过三大支撑体系建设,山东工商学院正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可操作、可评估、可持续的教师发展新生态,努力实现从“培养教师”到“成就教育家”的历史性跨越,为建设教育强国筑牢人才之基。
(作者系山东工商学院党委书记)
作者:郭建国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