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正日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新时尚。我园从“如何处理园内生活垃圾”这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出发建构“幼儿学习场域”,有机整合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教育资源,开展“生活垃圾再利用”项目化学习活动,引导幼儿自主探究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应用”生态化循环路径,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好习惯。
一、开发利用幼儿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实践幼儿园、家庭、社区一体化垃圾分类教育活动
1.垃圾分类初体验
幼儿园内的植物园、动物园,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场所。植物喜欢什么肥料?动物喜欢吃什么?我们以问题引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并支持他们自己寻找答案,想办法在园内寻找植物肥料、动物饲料。很快,孩子们就有了自己的发现:小朋友吃剩的饭菜,是小猪的最爱;植物园里的小草、菜叶、植物果实等,是小兔、小鸡、小鸭最喜欢的食物;而小动物的粪便,又是植物最好的肥料。
一场“垃圾回收再利用”的课程游戏活动开始了。从“光盘行动”开始,在教育孩子爱惜粮食不浪费的同时,让他们了解厨余垃圾是生活垃圾的一种,尝试对生活中的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厨余垃圾,每天收集后由大班幼儿送到动物园喂养动物;纸箱纸盒、瓶瓶罐罐等可回收垃圾,放进游戏区的材料收集箱,用来玩各种好玩的游戏;废旧电池之类的有害垃圾,收集起来送到专门的有害垃圾收集站。在幼儿小组合作寻找生活垃圾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鼓励他们去观察园内不同区域所产生的垃圾类别,并用绘画和符号表征的方式画出园内生活垃圾分类分布图,玩生活垃圾分类游戏,加强他们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认知。
2.垃圾分类社区宣传
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我园邀请街道宣传员和家长来到幼儿园,组织开展“垃圾分类”亲子游戏,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各种生活垃圾并进行有序分类。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打卡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到每天生活垃圾先分类后处理,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垃圾分类目标。
二、“垃圾百宝箱”行动,支持幼儿在自主体验中积累垃圾分类经验
把幼儿园当作一个小社区,每个班级就是一个家,我们开启了“垃圾百宝箱”行动,让孩子们了解“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垃圾回收行动,把垃圾分类新时尚变成垃圾分类新日常。首先,在户外场地、园舍走廊、各个班级设立生活垃圾站,放置分类垃圾桶。其次,引导幼儿观察分类垃圾桶的结构,了解绿、灰、蓝、红这四种颜色分别代表的意思,学会对应投放厨余、其他、可回收、有害这四类生活垃圾。同时,支持幼儿小组合作,为不同场域中的分类垃圾桶进行有趣的外形装饰,使之变身为孩子们喜欢、带有游戏功能的垃圾桶。最后,针对“哪些生活垃圾可以再利用”的幼儿问题,各个班级提供“垃圾百宝箱”,引导幼儿在园内寻找、收集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生活垃圾。幼儿家庭中也同样开展“垃圾百宝箱”行动,亲子齐动手,把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生活垃圾收集起来。
三、“垃圾生态循环”课程探索,引导幼儿在主动学习中创新实践“废物再利用”
1.发现生态链
和厨房叔叔阿姨一起回收厨余垃圾,饲养小动物;用小动物的“便便”给植物施肥,观察动植物生长;采摘蔬菜送到厨房或在班级生活区自制美食,体验劳动收获的快乐。孩子们在照顾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养成了热爱劳动、保护生态环境的好习惯,发现了“饭菜残渣→动物食物→动物便便→蔬菜肥料→美食”这样一条生态链,体验到人和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并用绘画表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态链的认识和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2.废物再利用
“垃圾百宝箱”里收集的各种东西,都是孩子们眼中的宝贝。园内捡拾的小草、树叶和落花,他们用来制作花草纸,晾干后裁剪出自己喜欢的形状,用自己设计的画框进行装裱,用来布置环境或成为“班级小超市”里的工艺品;生活中收集的纸箱和纸盒,他们用来制作有趣的机器人或可爱的立体小动物,运用粘贴、捆绑、穿孔打结等多种方法进行连接和固定,再用图案、涂染、剪贴等方式进行美化装饰;树枝、松果、果壳等自然材料,以及纽扣、毛线、碎布片等生活废旧材料,他们用来开展美工创意活动,制作成好看又好玩的工艺品……
3.智能垃圾亭
随着“垃圾生态循环”课程探索的不断推进,我园的垃圾分类工作得到了省、市、区各级领导的认可,先后接待省住建厅、市城管局、区政府、区城管局等有关领导莅临参观,所在社区还为我园修建了智能垃圾亭。自此,孩子们的生活垃圾分类行动与幼儿园生活紧紧结合起来,“生活垃圾再利用”的项目化学习探究成为孩子们的生活日常,“分类+回收+应用”生态化循环路径逐渐形成,生活化、游戏化的生活垃圾分类特色课程已成为我园的一张亮丽名片,相继被学习强国、大众网、壹点新闻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来源:《山东教育》(幼教园地)
作者:沙溪 王妍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肥城市湖屯镇第一中心幼儿园积极践行科学幼小衔接理念,从身心、生活、学习等多个维度发力,扎实推进幼小衔接工作,为幼儿铺就一 ...
当农村幼儿园逐步推动教师转变儿童观、课程观并初见成效后,我们察觉到农村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缺位现象比较严重,甚至部分家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