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出事”而取消体育课也是教育的失职
发布时间:2019-08-22 09:35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吕京笏 A+A-
-分享-

8月20日,在教育部召开的学校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相关情况发布会上,针对一些学校担心发生安全事故而取消体育课、社会实践的现象,教育部回应称,学校这种做法,有不当,也有无奈。

近几年,不少学校越来越“胆小”了:体育课越来越少,不组织篮球、足球等对抗性项目的活动,春游、秋游和社会实践都被取消。学生的活动时间也一再被压缩,只能透过教室的窗户,憧憬着外边的阳光。

前段时间,有个很火的段子形象地描摹出学校的无奈:第一次学生要上厕所,老师没让去,学生尿裤子了,于是被家长告;第二次学生上厕所让去了,结果在厕所摔倒,又被家长告;第三次学生要上厕所,老师陪去之后教室大乱,老师又被告。

确实,体育课难免磕磕碰碰,很难避免学生受伤和意外,在家校关系愈发紧张的当下,学校和教师是实实在在地被“告怕了”——反正高考也不考体育,索性就不上体育课了。难道,体育课真的是解不开的死结吗?

体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教育部等五部门共同出台的《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 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下称《意见》)规定:学校不得为防止发生安全事故而限制或取消正常的课间活动、体育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担心学生受伤而减少以至取消体育课,长此以往,只会造成学校教育功能的缺失。

破解“体育课难题”,加强体育课的专业化、规范化刻不容缓。笔者中学时曾是篮球校队成员,接受过相对专业的体育训练,也在打“野球”的过程中多次受伤。从亲身经历来看,如果上体育课只是交给学生一个篮球,让大家一起玩,确实很容易受伤。体育课真正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同时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如果体育老师能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带领学生进行规范训练,受伤概率可以大大降低。

对于学校而言,客观理性认识安全风险的关键是做好风险防控,加强安全教育、安全管理,通过保险等各种机制分担安全风险,完善学生意外伤害险等基础保障;同时加强意外应对能力与安全保障能力。比如,我就读的复旦大学在举行各种体育比赛时,校红十字会急救队成员都会守在赛场,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及时救助受伤同学。

谁也不敢保证体育课一点意外都不会发生,不堪承受的安全压力,如利剑一般悬挂在学校头上。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筑牢安全底板,依法处理因体育课意外而发生的纠纷,解除学校开展体育教育的后顾之忧。

《意见》中明确了对各类学校安全事故进行处理的机制和途径,还明确了8种“校闹”行为,依法打击“校闹”。

有人撑腰,学校更应该坚守原则。在应对上体育课的意外伤害时,家校双方都应该严格遵守规定,通过合情合理合规的方式解决问题。这需要建立一套精细的责任分担机制,如果因为训练方式不当、安全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学生受伤,学校确实应该承担责任,其他情况则应对照参考标准另行考虑。

难题之所以复杂,在于底线不坚定、立场不明确。化解“体育课难题”,根本在于守住办学底线。学校面对“校闹”时应不卑不亢,打击“以闹取利”,摒弃“花钱保平安”思想。同时,学校及相关部门应以保险机制为核心,建立多元化的损害赔偿机制,积极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方式化解纠纷。


作者:吕京笏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小饼如嚼月,最抚学子心

10月6日这一天,是中秋节,也在国庆假期,两节上演“喜相逢”。当中秋的月明遇上国庆欢腾,今年的十一必定是阖家欢乐,举国同 ...

10-05 10:33山东教育新闻网

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 培育新时代齐鲁“大先生”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10-09 10:0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三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 ...

10-10 10: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