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学人
李静:架起从知识到实践的桥梁
发布时间:2025-07-04 10:14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洪景怡 A+A-
-分享-

  午后的阳光透过教室窗户上的玻璃洒在李静身上,她正俯身指导学生做实验,躬身的轮廓与手中的试管等器皿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老师,实验结果和理论不一样。”面对学生的困惑,她立刻放下手头工作,快步走到学生身旁,眉头微蹙却目光明亮,一步步拆解问题,仿佛为迷茫的求知者点亮了一盏明灯。这位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用20载光阴在讲台上架起从知识到实践的桥梁,让书本里的文字化作学生手中的创新成果。

  打破知识壁垒,让理论“落地生根”

  “以学生为中心”是李静的教学信条。课堂上,她总能将晦涩的理论化作生动的故事。食品专业学生马莉曾对“酿造工艺学”缺乏兴趣,李静就用啤酒发酵的案例串联起微生物与工艺:“酵母菌在发酵罐里跳舞,二氧化碳的气泡是它们的掌声。”这一比喻瞬间点燃了马莉的好奇心。李静深谙“知识需要锚点”,就精心设计课程,将前沿科技与真实案例编织进每个知识点,在学习平台上设置拓展板块,如同为学生铺设通往知识的专属小路。

  她的教学创新远不止于此。在做研究生助教时期,李静便发现:学生最需要的不是灌输,而是有人引导他们自己“挖出宝藏”。如今,她构建的“双链融合”教学模式正颠覆传统课堂。以生产案例为主线,她将食品加工的真实难题搬上讲台——葡萄酒酿造中的酸度控制、面包发酵的温度管理……每个案例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碰撞场。课堂上,教师变成了引导者,学生变成了探索者。在小组讨论、辩论抢答中,知识不再是静止的文字,而是流动的智慧。

  产教融合的“魔法”:让课堂直通车间

  李静常对学生说:“专业知识是敲门砖,但实践能力才是金钥匙。”为此,她编织起产教融合的“双链”——生产链与教学链环环相扣。她与企业合作,把生产线“搬”进课堂:虚拟仿真平台模拟啤酒厂发酵车间,智慧屏幕实时展示企业生产数据。学生不仅能“看见”理论如何落地,而且能在真实项目中锻炼本领。

  学生曾丽鑫难忘一次课堂任务:团队需为某企业设计酸奶发酵方案。“我们像工程师一样调研、建模、测试,失败后,李老师带着我们复盘,从菌种的活性到pH值的微妙变化,每个细节都是实战课。”这种教学模式孵化出多项创新成果,学生团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屡屡斩获佳绩,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备战全国教学创新大赛时,李静将这一模式凝练成教学创新的“密码”。从框架到图表,她反复打磨数十稿,最终以“产业需求驱动—教学资源转化—创新能力输出”的范式,赢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评委赞叹道:“她的课堂没有围墙,知识在实践中开花!”

  春风化雨,滋养创新萌芽

  李静的育人哲学,在课堂内外悄然生长。她总是习惯性地观察每名学生的状态,课后常被学生围住——有问实验难题的,有诉生活困惑的,她总耐心倾听、倾囊相授。学生陈彦如说:“李老师像能看出我们的潜力,她鼓励我尝试探究微生物绘画项目。现在,我已经在艺术与科学间找到了新方向。”

  这份润物无声的关怀,铸就了师生间的信任纽带。学生于慧回忆,疫情期间,线上实验受阻。李静连夜协调企业资源,寄来实验材料包。“李老师总说‘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份执着也传递给了我们。”学生于慧说。在李静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如何将知识化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架桥者的心愿

  荣誉柜里陈列着国家级教学奖项、特等奖教学成果奖项,但李静最珍视的,是学生发来的实验成功照片、职场成长分享。她说:“教育是一座桥,一端连着知识殿堂,另一端通向广阔天地。我希望,学生走出校门时,不仅能解决已知问题,而且能创造未来需要的答案。”

  如今,李静主讲的“酿造工艺学”已成为山东省一流课程,她的“双链融合”教学模式被多所高校借鉴。她依然每天步履轻快地穿梭于教室、实验室与企业之间,在知识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通往创新的桥梁。正如她寄语学生的那样:“实践出真知,创新赢未来。这座桥梁是我们共同筑就的。”

李静(左一)指导学生做实验

作者:洪景怡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他,留下了永不停息的“心跳”

他是中国医生张军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

08-04 09:0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新时代 大美育

魏凡俭,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声乐家协会副主 ...

08-08 09:21《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暑假,是教师找回自己的季节

于一名教师而言,用心经营家庭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本质的回归,因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懂得生活、热爱生命的人。

08-09 15:15中国教师报微信号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