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翼划破云海,祁连山脉的千年雪冠在舷窗外流转如银,我突然懂得何为“教育者的朝圣”。三千米海拔的风裹挟着青稞与酥油的醇香,经幡在蓝得透明的天空中书写着六字真言,那一刻,我的生命与这片高原签订了永恒的契约。
墨香里的教育史诗
《海北教育》的油墨总带着格桑花般的清冽。作为执笔人,我不仅是文字的摆渡者,更是教育星火的传薪人。在无数个与星辰对话的夜晚,笔尖流淌出的不仅是墨迹,更是老教师教案本上沉淀的岁月年轮,是年轻教师课改实践中跳动的思想火焰,是牧区孩童晨读时睫毛上凝结的霜花与热望。这些散落在高原上的教育珍珠,被文字的丝线串成璀璨的璎珞。
当期刊在教师们手中传递如圣火,当教研室里响起“这个教学设计值得尝试”的热烈讨论,我仿佛看见知识的根系正在冻土之下悄然蔓延。这份诞生在缺氧环境下的刊物,已然成为高原教育的“精神氧舱”。
笔尖下的支教群像
在记录援青教师的故事时,我常常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毅然告别亲人,跨越万水千山,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土地。我以最诚挚的笔触,努力捕捉课堂上绽放的智慧火花,家访路上坚定沉稳的脚步,深夜备课室那盏散发着温暖的孤灯。
门源县的援青教师团队为了让牧区孩子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用青稞秸秆、羊毛等当地材料,制作出精美的几何模型教具;祁连县的援青教师们,发现学生们缺乏语言环境,组建了 “英语角”,邀请当地藏族老师教唱英语版的藏族民歌,让语言学习充满趣味。最令我动容的是到刚察县援教的任风霞老师,海拔3800米的高原上,她一边批改作业,一边照料年幼的孩子。“在哪里教书都是育人”——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尽了教育者最纯粹的初心。这些故事宛如漫山遍野的格桑花,在雪域高原静静绽放,吐露芬芳。我用文字为他们立传,因为教育帮扶绝非单方面的给予,而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成就的壮丽诗篇。这些故事不应被雪域的风雪所掩埋,而理应被更多人看见、铭记于心。
教研路上的携手同行
在教研活动中,我全力搭建起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记得刚到海北时,组织教研活动常常面临参与度不高的困境。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和援青团队的老师们一起,深入学校调研,了解当地教师的实际需求,设计了 “结对教研”“同课异构” 等一系列贴合实际的教研活动。
看着年轻教师从最初的局促不安,逐渐变得自信满满地展示教学创新成果,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新求变,我愈发坚信:教育的变革并非惊天动地的革命,而是像这般,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浸润、悄然成长。我们共同雕琢的,不只是一份份教案,更是开启改变之门的钥匙,是无限的可能。当牧区的孩子借助 “云课堂”,与沿海地区的学生同上一堂课时,我猛然领悟,我们正在续写新时代的 “山海情”。
高原之上的教育真谛
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我寻得了文字最本真、最纯粹的意义。每一篇文章,每一期期刊,都是对教育初心坚定不移的守望。当思想的火花透过纸页四处传递,当经验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滔滔江河,我看到了教育最动人心弦的模样 —— 它不是单枪匹马的奋战,而是薪火相传的传承;不是独善其身的坚守,而是携手共进、众行致远的担当。
清晨推开窗户,便能望见雪山披上一层金色的晨褛;深夜伏案工作时,常能听见远处传来悠悠的诵经声。在这样独特的时空里,教育展现出最为纯粹的状态 —— 它不只是知识的简单传递,更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深度对话。是汉藏师生共同跳起锅庄时那爽朗的笑声,是双语课堂上思维碰撞迸发出的智慧火花。
当我漫步其间,才真正懂得教育援青的深刻内涵。我们带来的,不只是先进的教学方法,更是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望向广阔世界的窗;我们带走的,也不只是宝贵的经验,而是一个民族对知识那无比虔诚的信仰。恰似祁连山的雪水,滋养着千里沃野,教育的力量,终将在悠悠时光中奔涌成河,泽被四方。
站在祁连山脚下,经幡在风中低吟浅唱。那些为教育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身影,让我深深懂得:最动人心魄的教育,从来都是以心灯点亮心灯,是无数人用热血青春共同谱写的山河教育史诗。
愿以文字为舟,承载着教育理想,在岁月长河中破浪前行;愿以笔墨为契,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续写更多如山海相逢般动人的篇章。这片土地给予我的,远远超过我所能奉献的 —— 它让我目睹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简单质朴,纯粹无华,却蕴含着足以改变世界的磅礴力量。
作者:王燕
支教地区:青海省海北州中小学教研和教师发展中心
工作单位:山东威海乳山怡园中学
编辑:周玉森
审核: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