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桥,男,汉族,山东昌乐人,1987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副主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学院教师,兼任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2025年6月15日,张军桥同志在坦桑尼亚为救助当地落水民众而英勇牺牲,年仅38岁。先后被评为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个人、齐鲁最美青年。7月被追授为“山东省道德模范”。
海风呜咽,却再也唤不回那个年轻的生命。
海浪悲鸣,却再也触不到那张灿烂而温暖的脸庞。
翻滚的波涛间,他凝固的身影如同一座悲壮的雕塑——那奋力前倾的姿态,是留给人间最后一座生命之桥的剪影……
他是中国医生张军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2025年6月15日,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海域,为营救一名落水的当地民众,他献出了年仅38岁的生命。
“桥”的使命
2024年1月,张军桥率第27批中国援坦医疗队踏上非洲土地。
在他眼中,生命无国界,拯救每个生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是他作为医生矢志不渝的坚守,无关地域、种族。
在坦桑尼亚国家级医院穆欣比利国立医院,麻醉科常年人手短缺。手术中心里,病人因等待麻醉而排起长队。“必须带人,必须留下东西。”面对此情此景,张军桥焦灼而急迫,但字字铿锵。
他的解决方案是创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这位年轻队长将国内“心跳行动”的公益火种带到非洲,自费购置医学模型,在简陋条件下开设麻醉技术专项培训。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可视化气道管理……这些被坦方视为“急需掌握的前沿知识”,通过他沾满粉笔灰的双手,注入非洲医学的未来。
“张老师总说,真正的援助不是留下设备,而是种下种子。”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医生王慧翻开泛黄的培训笔记本,2024年3月17日的记录赫然在目——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实操课,18名当地学员从握探头姿势学起。张军桥独创的“三步教学法”——先画解剖图,再模拟操作,最后真人示范,让坦桑尼亚医生第一次实现了从“盲穿”到“可视化”的跨越。在麻醉科主任丹尼尔·穆努比心中,张军桥早已超越援助医生身份:“他是一座桥,连接着两国医生的知识、责任和感情。”
2024年岁末的奔巴岛义诊中,8岁男孩路易斯牵动了医疗队的心。面对患儿家徒四壁的困境,张军桥协调多方资源免除全部医疗费用。术后,男孩母亲恳请赐名。“就叫齐鲁吧!”张军桥望着康复的孩子,满脸温柔地说:“纪念山东与坦桑尼亚的情谊。”此时,“齐鲁”二字代表的不仅仅是孔孟之乡,更成为跨越国界与种族的大爱象征。
“心跳”永续
张军桥还有一个“地摊医生”的“美名”。
2020年6月,刚从黄冈归来的他,带着自费万元购置的人体模型出现在潍坊人民广场。双膝跪在硬冷的水泥地上,他一遍遍示范胸外按压。“我的目标很简单,路过的每100人中能有1人驻足学习,急救普及率就会上升。”
“别人摆摊挣钱,他摆摊救命”——这场名为“心跳行动”的公益长征,很快从个人善举汇聚成群星之光。四年间,400余场急救培训在校园、社区、企业绽放。在坦桑尼亚,他三次前往中铁建工驻地传授急救技能。企业员工发现:“心肺复苏讲座他讲了几百次,但每次都能感受到那股激情。”
2023年春日街头,张军桥用行动诠释了“心跳行动”的意义——
路遇车祸,伤者倒在血泊中,他疾停车辆、设置路障、取出急救箱。纱布按压住汩汩冒血的创口时,围观群众才恍悟——这位动作利落的施救者,正是广场上跪地教学的那位“地摊医生”。
张军桥离世后,麻醉科同事姚福旺接过了“心跳行动”的接力棒:“桥哥走了,‘心跳’不能停下。”
此刻,在山西参加护理培训的坦桑尼亚护士埃利克·威廉·姆瓦卡通吉拉正将所学知识输入笔记——这趟中国之行本是张军桥为她争取的进修机会。“他带给我的不仅是医术,还有如何成为好医生的答案。”
当得知自己敬爱的老师不幸在异国他乡牺牲,曾经参与“心跳行动”的学生李一宁泣不成声:“当印度洋达累斯萨拉姆的潮汐轻抚礁石,我知道那不是永诀的哀鸣,而是穿越时空的心跳共鸣。那座名为‘军桥’的丰碑,已从齐鲁大地延伸至非洲海岸,更深深筑进每个曾被他那手掌温暖过的灵魂深处。”
“海浪会蚀去岩石,却蚀不去您跪地教学时留在青石上的印记;岁月会模糊面容,却抹不掉您将AED交予我掌心时眼里的光。我将继续跪下去,跪在需要生命之火的地方,用您教我的双手,托起更多心跳——因为您的桥,已在我血脉中延伸成永恒的通途……”
精神丰碑
“生命只有一次,狂野而珍贵;一切终将死去,不要活得太无趣。”这是张军桥在微信头像上的签名。
6月8日,他在朋友圈发出了这样一条信息:“为人民服务没有国界。作为一名走出来的中国医生,我很为我的祖国和我的职业骄傲,让坦桑尼亚的同行们感受中国和中国医生的力量。”
没想到,7天后,张军桥用生命作出了最悲壮的诠释。惊涛骇浪,成为他医者仁心的最终见证。
从齐鲁到东非,这不仅仅是一场跨越万里的医道传承。这位学生眼中的“桥哥”,同事眼中的“抗疫英雄”,市民心中的“地摊医生”,用最珍贵的生命,铸就了对人生价值的至高追求,谱写了中非友谊的大爱篇章,更以血肉之躯,为“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以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刻下了最滚烫而深挚的印记。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张军桥的英雄壮举不是一时冲动、偶然发生,而是源自一位医者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和将救死扶伤的使命深深植于内心的职业素养。
日行一善而不自觉,才有了他危难关头的舍命相救。
“救一个是一个!”
“我这一辈子就是医生,我就要把这个干好!”
“生命是我最看重的!”
这份修养、这份善良、这份信念,源于齐鲁沃土儒风厚重的长期哺育,也源于他对自我、对这个世界所倾注的一腔深情。
张军桥的遗物中,有三件特殊物品:一本写满斯瓦希里语笔记的《麻醉学进展》,一本收集了432张患者笑脸的相册,还有一份2023年签署的遗体捐献协议。妻子含泪回忆,在出征坦桑尼亚前夜,他对着全家福说:“如果回不来,就把角膜留给需要的人。这样,我就能继续看着这个世界。”
而今他走了,但他一定还在“看”着这个美好的世界,因为他留下的“心跳”依然温热——
大街上,他摆摊的身影是跪着的,挺起的是“医者仁心”的脊梁。
海浪中,他的身躯倒下了,立起的却是一座连接山海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编 后 记
在异国的惊涛骇浪中,他用生命完成了最后一次托举;在跨越万里的医道上,他用奉献架起了永不坍塌的桥梁。张军桥同志作为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学院的一名教师和医生,勇挑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重任,以 38 岁的年轻生命,诠释了“生命至上”的医者誓言,践行了“大爱无疆” 的中国担当。
从齐鲁大地到非洲海岸,他是临床一线的健康卫士,16 年坚守治病救人初心;是播种希望的教育者,独创教学法为坦桑尼亚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是公益路上的践行者,“心跳行动”让 400 余场急救培训点亮生命之光;更是跨越国界的和平使者,用“齐鲁”之名镌刻中非情谊。他的事迹,正如中共山东省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追授其“山东省道德模范”时所肯定的——“无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道德风尚的示范引领者”。
今天,我们重温张军桥同志的故事,不仅是为铭记一位英雄的离去,更是为传承他用生命点燃的精神火炬。
作者:孙荣光 张桂玲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