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三策”
发布时间:2025-10-10 10:45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李平 A+A-
-分享-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公民素质和精神风貌。新时代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应对社会多元化带来的价值冲突,另一方面要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班主任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教育资源,实现协同育人,推动学生全面成长。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要从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向体验式、参与式转变,从单一的行为规范教育向价值引领、情感培育、习惯养成等多维度拓展。因此,探索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路径,成为教育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班级规章融入德育理念

  张老师制定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班级规章制度。在考勤方面,他不仅强调按时到校的重要性,还设置了“迟到小助手”岗位,由经常迟到的学生轮流担任,负责记录和提醒他人。在课堂纪律方面,他推行“课堂小讲师”制度,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并设立“意见箱”,采纳学生建议,营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此外,张老师还根据班级情况,为每名学生分配了如“图书管理员”“卫生监督员”等具体岗位,让学生在履行职责中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

  班级规章不仅是管理工具,更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张老师“制度育人”的做法,创新之处在于将冰冷的规则转化为有温度的教育实践。这一做法实现了三个方面的重要转变:从外在约束到内在引导,从统一管理到差异关照,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通过角色体验和岗位轮换,学生不再是规则的被动遵守者,而成为规则的参与制定者和执行者,增强了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迟到小助手”的设置体现了教育智慧,它不是简单惩罚迟到行为,而是通过赋予责任来唤醒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这种正向激励的方式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德育效果来看,这种制度设计实现了多重教育价值的融合。通过承担具体岗位职责,学生体会到个人行为对集体的影响,从而树立责任观念。在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协作、沟通,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德育实效

  李老师组织学生开展“情暖夕阳”社区助老公益活动。学生帮助独居老人打扫卫生、采购物资,并与老人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活动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反思总结,通过小组讨论和书面报告的形式,深化对奉献、责任与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理解。

  实践活动是德育从认知走向行动的重要桥梁,是实现知行合一的关键环节。“情暖夕阳”活动不仅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社会,还在实践中培养了他们的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通过帮助他人,学生体会到奉献的快乐和自我的价值,这有助于形成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重复的公益行为可以逐渐固化为稳定的行为模式,形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指导环节特别值得关注。教师的适时介入和引导确保了活动的教育方向,避免了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而活动后的反思环节更是点睛之笔,通过结构化反思,帮助学生将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完成从实践到认知的升华。

  从德育方法论角度,实现了从认知到实践、从校内到校外、从接受到体验的三重突破。将德育场景从教室延伸至社区,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围墙,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接受教育。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道德说教,而是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道德的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

  王老师定期召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如“情绪管理小高手”和“我是正能量使者”等。她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分享等方式,帮助学生识别和表达情绪,学习应对压力和冲突的方法。此外,她还设立了班级“心理树洞”,鼓励学生匿名倾诉烦恼,并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校举办讲座,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心育与德育一体化”的创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看,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状态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一个情绪稳定、自我认知清晰的人更容易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选择。因此,心理教育为德育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而德育又为心理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二者相辅相成。

  从实践层面分析,这种融合模式实现了多重教育效果。通过心理教育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使德育工作更能切合学生实际。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使德育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将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心理素质纳入德育范畴,丰富了德育内容,更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心理树洞”的设置创造了一个安全、保密的情感宣泄渠道,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开始有了隐私意识,但又不善于直接表达内心感受。“心理树洞”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又为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提供了窗口。

  制度建设提供基本框架,实践活动提供体验平台,心理教育提供内在支撑,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德育创新体系。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班级特点和学生需求,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德育实践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系单县时楼中心小学)

作者:李平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小饼如嚼月,最抚学子心

10月6日这一天,是中秋节,也在国庆假期,两节上演“喜相逢”。当中秋的月明遇上国庆欢腾,今年的十一必定是阖家欢乐,举国同 ...

10-05 10:33山东教育新闻网

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 培育新时代齐鲁“大先生”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10-09 10:0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三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 ...

10-10 10: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