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微塑料研究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
发布时间:2019-11-20 14:07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A+A-
-分享-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生态毒理学汝少国教授团队于日前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IF=7.65),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F=5.71),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IF=5.59)等环境科学与生态学Top期刊发表了多篇海洋微塑料相关研究论文。

b4b13178266f45360beec1c50bb42cd7.jpg

微塑料在海水青鳉胚胎卵壳上的吸附与仔鱼体内的蓄积过程

每年从陆地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约有600~1200万吨,这些塑料碎片在环境中会逐渐裂解为粒径小于5mm的微塑料。微塑料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可以存在数百年至几千年,并通过洋流、风力进行远距离迁移,遍布整个海洋。微塑料容易被海洋生物摄入体内,通过食物网传递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此外,微塑料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容易富集有毒有害物质,对海洋生物造成联合毒性效应。鉴于微塑料污染的严重性,2016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将微塑料与全球气候变化、海洋酸化等并列为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

自2017年以来,生态毒理学团队从微塑料的污染调查与生物毒性两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对南黄海沉积物与底栖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揭示了海洋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分布规律;同时研究了强降雨对桑沟湾海域微塑料的影响,发现台风会显著增加海水、沉积物与养殖牡蛎体内的微塑料含量。

在生物毒性方面,发现微塑料不仅会损害海水青鳉肠道、鳃、性腺等组织的结构特征与氧化应激防御系统,还会干扰鱼类的生殖与子代的发育,首次证实微塑料具有生殖内分泌干扰效应;另外,发现高浓度微塑料(20和200μg/L)会在海水青鳉卵壳上蓄积,干扰胚胎和早期仔鱼的发育。联合暴露实验发现低浓度微塑料(2μg/L)会通过降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菲在鱼体内的生物富集量,削弱菲对海水青鳉的早期发育毒性。以上结果可为评价海洋微塑料的生态风险提供重要参考。

生态毒理学团队成员王军副教授为以上论文的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李玥姣博士为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文章的第一作者。海洋生命学院刘晓收教授对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等研究经费的资助。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青岛科技大学:探寻乡土廉韵,以青春行动厚植廉洁初心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清廉校园”建设专项实践团走进安徽省绩溪县长安镇,开展“尚廉青年·践廉守廉”暑期社会实践,在行走中解锁 ...

09-01 09:13中国教育新闻网

山东大学成立低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据山东大学新闻网消息,8月23日,2025低空技术与工程前沿论坛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举行。新闻稿中提到,山东大学已成立低空 ...

09-01 15:22山东政事

齐鲁师范学院 “托幼一体化”示范实践基地建设落成

8月28日,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产业学院与济南市历下区百合幼教集团成功举行“托幼一体化”示范实践基地揭 ...

09-01 16:34齐鲁师范学院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