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
编者按:烟台大学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充分发挥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厘清课程思政理念,做好顶层设计。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在广泛调研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出台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方案,加强过程管理,将课程思政育人要求纳入教学目标,并选树一批参考性强、推广价值高的典型案例,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提升了各专业课程的育人实效。《本期关注》走进烟台大学,分享烟台大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典型经验和精彩案例,以飨读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新举措,为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关键环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近年来,烟台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改革,深入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的课程育人体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提升课程育人实效。
一、厘清理念内涵,做好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烟台大学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学校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充分发挥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厘清课程思政理念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
学校广泛调研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情况,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了解兄弟高校的做法。2019年学校组织人员参加山东省高校课程思政研讨会,邀请专家到校做专题讲座,进一步厘清课程思政的内涵。2020年5月,驻烟台四所高校(烟台大学、鲁东大学、滨州医学院、山东工商学院)联合举办了线上同城大讲堂,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为学校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奠定了良好基础。
结合人才培养实际,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学校做好顶层设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全面融入课程教学中。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每门课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
二、出台实施方案,推进教学改革
2019年学校出台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方案,建立起完善的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工作重点,结合学校实际和专业特色,明确课程思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工作任务,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红色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及海洋文化教育、创新创业及职业素养教育等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学校将课程思政建设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烟台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烟台大学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力求课程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专业教育,涵盖所有课程,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实现价值引领作用。2019年学校立项建设了2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6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逐步探索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涵盖到每个学院,辐射到每个专业。
在教师教学竞赛和“一流课程”建设中发挥课程思政引领作用。在校内教师教学竞赛和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做好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强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渗透专业思想,为教学目标服务,在教学中润物无声。2018年学校在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2019年获一等奖2项。在“一流课程”的培育中,全面落实课程思政的各项要求,体现出课程思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在“一流课程”申报中注重凝练课程育人特色,课程目标体现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理念,且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点恰当,能够促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发生改变,凸显育人实效。2019年学校有18门课程被认定为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三、加强过程管理,选树优秀典型
学校加强过程管理,完善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育人要求纳入教学目标中,设计相应教学环节。探索课程思政多元化教学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建立团队教师的培养机制,参与课程思政的推进、交流活动,开展相关教研活动。完善激励评价机制,鼓励教师投入更多时间精力研究课程思政,将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纳入评教指标,注重运用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落实育人价值导向。
学校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把课程德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助教培养和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体系,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在每年新入职教师培训和助教培养过程中,开展师德师风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指导,加强思政引领,为开展课程思政奠定良好基础。各学院结合学校“一院一品”教师发展活动,积极打造品牌活动,加强教师培训,从学院层面帮助教师提升综合能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019年暑期与上海大学“双顾组合”(顾峻教授、顾晓英教授)及超星集团联合举办了课程思政改革经验交流会,来自全国的120多位专家代表参会,共同学习上海大学的改革经验,深入交流探讨课程思政的经验做法。
学校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总结“课程思政”改革成效好、反响佳的教学案例,形成参考性强、推广价值高的典型案例,为提升课程育人效果提供借鉴。学校公共课程“大学英语”荣获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其教学团队受邀参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课程思政教学系列分享活动,与全国高校3000余名教师分享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及教学研究经验。学校也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作为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在校内进行分享,并将其经验推荐到上级主管部门。
学校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020年6月将评选100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和100个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在全校逐步推出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课程,打造一批精品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营造浓厚氛围,激发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校第十届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增加课程资源,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重心在院系,成效在学生。下一步,烟台大学将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作者简介:焦艳辉,烟台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李隽,烟台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讲师。)
作者:焦艳辉 李隽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