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山东师范大学④丨强化课程思政理念引领 构建新型外语课程体系
发布时间:2020-08-17 20:1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2020年7、8月刊作者:赵春娟 王卓 A+A-
-分享-

  外语课程是大学生与国外思想文化碰撞最为激烈、最易受外来思潮和文化影响的课程之一,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重大。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着力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引领作用,从师资团队、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全面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

  2020年6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语课程是大学生与国外思想文化碰撞最为激烈、最易受外来思潮和文化影响的课程之一,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重大。如何在外语课程中有效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实现语言知识、技能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赋予我国外语教学的重要使命。近几年,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着力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引领作用,从师资团队、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全面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

  一、加强外语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也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实现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构建与提升。作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程度与实践效果,直接关系着本学科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因此,打造具备课程育人思维、践行课程思政能力的外语师资队伍就成为关键环节。

  (一)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理论素养,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推行对外语教师职业定位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学院通过新入职教师培训、线上线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题讲座、外语课程思政示范课等多种方式,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内涵,明确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具体责任,激发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动力。

  (二)集体备课制度常态化,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实践能力

  学院依托省级、校级课程思政项目,借助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如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等,积极打造英语专业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培养课程思政骨干教师。示范团队成员在学院领导带领下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整合教学资源、探讨教学设计细节。另外,学院还通过定期邀请外语教学专家座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工作坊等形式,帮助教师反思、解决教学设计中的具体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能力。

  (三)创新校内跨学院合作,构建跨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教师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诸多困惑,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广度、深度、力度,外国语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搭建了课程思政交流平台,积极创新跨学院、跨学科合作机制,探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借助思政课程教师专业优势,通过课程思政培训及研讨会为外语教师答疑解惑,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另一方面,发挥外语教师专业优势,探索两院在国外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工作,跨学科课程思政教材和课程建设中的有效合作模式,为新时期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创了新路径。

  二、完善课程设置,建立层次丰富的外语立体课程思政体系

  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的思政功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思政理念的推行必然带来外语课程在知识体系、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长期以来,外语教学一直存在重语言技能,轻价值培养的弊端。我院外语课程思政团队秉承“寓德于课、寓德于教”的建设思路,制定并践行了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外语课程建设路径。

  (一)外语专业课程设置

  为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以有机融合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为导向,打造了6门学科专业平台课程,努力实现学科与专业、人文性与技能性、语言文学文化的结合。另外,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观、知识观、教育观三个维度,依照课程设置的“五化”方案,学院积极创设了兼具师范特色和校本特色的、跨学科的、语言技能和人文知识相融合的示范英语专业“金课”课程,实现了课程横向和纵向的交融,建立了专业核心课程与后续自主发展课程相结合的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除了核心课程以外,学院努力打造一系列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针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普遍存在的课程理念模糊、课程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学院创设了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引导的“中国系列”大学英语选修课程,主要包括“美丽中国: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国当代社会与文化:大学英语读写课程”“跨文化交际:思政热点专题课程”等,突出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以语言能力培养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

  三、创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机制

  (一)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价值性知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挖掘思政元素是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注重各教学环节中思政元素的碎片化挖掘,从而忽略了整个单元的系统化教学设计,导致课程思政教学流于形式化、表面化、简单化。针对这一问题,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在课程设计时,以现有教材为基础,从挖掘现有教材中每一单元具有价值取向性的核心知识入手,找到价值性知识与课文内容的融合点,并以此为指导设计每一项教学环节,从而实现单元价值目标的统一性与教学设计的系统性。

  (二)开拓“第二课堂”,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课堂”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不可或缺。在课堂教学之外,学院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外语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马列英文原著经典诵读会,开展十九大报告翻译大赛,组织“思政”主题的英语角等,积极推进外语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人文性育人环境。

  四、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升知识教学与价值培养的融合效果

  学院教学团队积极创新教学方式,融合线上、线下资源,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价值知识的立体化呈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模块,每个单元的教学设计都以课文内容及单元核心价值知识的融合为切入点。比如,课前模块主要涉及三个环节:教学准备、记忆理解和学习效果评价。教学准备环节又包括分析各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单、制作教学课件和视频、整合课前学习资源。记忆理解环节主要是指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完成主要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和文章篇章结构的记忆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还需要在U校园教学平台完成相关内容的测试或者完成其他课前任务。

  五、反思与体会

  目前,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深入探究思政教育融入外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实践路径。但课程思政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的简单嵌入。还必须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深入提炼教材中蕴含的核心价值知识,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教学载体,这样才能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价值引导,实现外语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

  (作者简介:赵春娟,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王卓,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

作者:赵春娟 王卓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