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编者按:自新文科概念提出以来,山东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聚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建设优势,积极探索推进新文科发展的有效模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铸魂育人工作主线,明确重点建设方向,以问题导向、传承创新、交叉融合、协同发展为主要路径,以建设新师范、优化新专业、打造新模式、提质新课程为基本抓手,着力开展新文科建设研究与改革实践。《本期关注》走进山东师范大学,向读者展现师范类高校在以专业建设驱动新时代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构建方面的融合与创新。
新文科作为“四新”建设中的一环,一方面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供价值判断与价值标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也为新文科提出了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新文科既要实现自身创新发展,更要跨界融合。可以说,新文科是内置于新时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
新文科概念提出以来,山东师范大学积极探索新文科发展的有效路径,制定出台《新文科建设方案(2021—2025年)》,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新时代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等重点方向,以问题导向、传承创新、交叉融合、协同发展为主要途径,以建设新师范、优化新专业、打造新模式、提质新课程为基本抓手,积极开展新文科建设工作,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创新发展,构建起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推动学校本科教育全面振兴。
践行使命,创新师范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打造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之队”的筑梦人。要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教师教育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工程、是教育工作的“母机”,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坚守教师教育初心使命,主动适应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对师范教育的新要求,推动实施《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以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目标的“新师范”教育,提升师范类专业整体建设水平,构建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聚焦师德养成精准发力。学校将师德养成教育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建设了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的师德养成课程体系。并开展“‘弘德·筑梦’名师讲堂”“师说论坛”等系列活动,组织师范生参加顶岗实习、支教送教、志愿服务活动,把师德教育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师范生师德教育入心见行。
二是聚焦核心素养精准发力。为改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专业知识简单叠加的教师教育方式,学校立足新科技、新技术、新变革,重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了“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信息技术数据科学基础”等课程,实现了学科专业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实训等课程的有机融合,着力培养新时代具有高融通知识结构和高水平教学能力的“四有”好老师。
三是聚焦卓越教师培养精准发力。围绕师范类专业,学校深化实施“大类招生、分段培养、二次选拔”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选拔出乐教、适教、善教的师范生。通过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学校着力推进“本硕一体化”中学教师培养、“4+3”双学科硕士层次高素质复合型高中教师培养。同时,优化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实施第二学科教学辅修,实现“一专多能”培养需求,积极引导和选拔优秀公费师范生参加“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此外,学校还不断健全U-G-S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协同合作,让基础教育一线导师全程参与师范生培养。
适应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近年来,学校结合新文科建设内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改革发展重点项目为抓手,着力推动本科专业结构优化和内涵质量提升,努力实现本科专业从大体量向深内涵、高质量的有效转变。
一是建立本科专业评估机制。出台《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本科专业状态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本科专业评估与预警、退出机制,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专业评估,为持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提供支撑。
二是推动本科专业分类发展。实施“本科专业振兴发展支持计划”,按照“稳定规模、强化优势、改造传统、促进交叉、发展新兴、整体提升”的原则,强化本科分类建设与发展,努力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内涵充实、优势特色鲜明、多学科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三是调优专业结构。学校科学规划本科专业设置,确定了“321”本科专业建设目标,即建设3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专业、20个左右省级一流专业、10个左右新兴交叉专业,本科专业总规模控制在60个左右。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重点打造马克思主义、文化创意、数字人文、师范教育、媒介融创等新文科学科专业群。2018年以来,学校先后撤销、停招或整合了一批办学基础较弱、社会适应性较差、重复度较高或覆盖面较窄的本科专业,共涉及25个专业,其中文科专业17个。同时,增设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网络与新媒体等9个本科专业,有效促进了学科专业规模、学科专业结构、优质资源配置的“三重优化”,为提升专业整体水平、推动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开端。
融合创新,深化教学改革
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指出:“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其内涵和任务是,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培育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基于此,学校围绕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评价,积极开展一体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推动新文科建设有效落实。
一是立足育时代新人优化培养方案。学校坚持全人培养,按照强化通识教育、促进前沿教育、突出实践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价值塑造融合互通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思政、语言、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军事教育、信息技术和创业教育等全覆盖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体系,完善中华传统与当代中国等六大模块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引导各二级学院开发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融合课程、新生研讨课程、专业导论课程、科技前沿课程等110余门。推出创新创业学分,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健全“课程+实训+竞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把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纳入学生毕业考核。
二是立足交叉融合创新培养模式。学校积极落实“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围绕文史哲融合,政治、经济、法学交叉发展,文化艺术创意,以及“教师教育+”“外语+”“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动新文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立了“梅谷学堂”“东岳文化创意学堂”等,探索书院制管理模式下管理科学、文化创意、双语双科卓越教师等新文科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三是立足教研教改深化改革创新。针对专业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创新、信息化技术运用、教学组织创新、实践教学组织等教育教学环节,学校以项目推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创建了“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等微专业培养项目,探索实施交叉培养辅修新模式,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创新教学组织建设,组建文科教学创新团队,引导文学、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教育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与环境科学等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为强化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学校还提质升级文科教学实验室建设,建成了中国语言文学实验室、创客教育实验室、企业模拟运营实验室等,不断健全共建共享、多元交叉、智慧开放的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科间的实践融合。
(作者简介:贾斐,山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中杰,山东师范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科长。)
作者:贾 斐 王中杰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