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我心中 | 那份1966年的入党志愿书
发布时间:2021-08-17 06:3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7、8月刊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 郭立伟 A+A-
-分享-

1966年,孔繁森写下的入党志愿书

 

江北水城,东昌湖畔。风景秀丽,碧波荡漾。

孔繁森纪念馆便坐落在此地。

5月12日,我因公出差来到聊城,终可以得空到孔繁森纪念馆参观学习。刚进入展馆,便看到孔繁森的雕像屹立于中央。在雪域高原背景的衬托下,他深邃果敢的眼神瞬间将人拉回到高原上那段风雪交加的艰苦岁月。

一步步走下来,孔繁森在世时的一张张照片、一句句话语、一个个故事,无不令人动容。

孔繁森的事迹已在中华大地上传扬许久,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但英雄的横空出世,从来不是偶然。英雄人物的事迹,都是由一个个平凡的小事组成。

刚进入纪念馆不久,孔繁森的入党志愿书便映入眼帘。那力透纸背的笔迹,可见孔繁森当年写下这些话语时的笃定与坚毅。虽然展馆只展示了志愿书的部分内容,但孔繁森对党的忠诚已让人钦佩,“愿意接受党的教育和改造”“为了党上刀山入火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等句句铿锵有力。

孔繁森不只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1944年,孔繁森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66年入党,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他参军入伍,后来转业到地方。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当时担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赴藏。1988年再次带队进藏。当时,老母亲年迈,妻子体弱多病,3个孩子尚未成年。先后两次赴藏工作的10年间,他汗洒高原,兢兢业业,直至在一场事故中不幸离世,时年50岁,令人痛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孔繁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入党志愿书,他确实为共产主义事业,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到底了,以最为壮烈的方式。

在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前,他来到母亲身边,为她梳理银发。他与老母亲的对话,被印在了馆内墙壁上:

“娘,儿子又要出远门了,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过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

“三儿啊,咱不去不行吗?”

“娘,咱是党的人,咱得给公家办事啊……”

“那就去吧,俺知道公家的事误了不行,多带些干粮、衣裳,路上可别喝凉水……”

这一走,孔繁森就真的没有再回来。

一句“咱是党的人”,看哭了无数人。这是孔繁森生前说过多次的话,它掷地有声,给了许多在黑暗中徘徊的人力量和希望,它蕴含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集中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他一生节俭,在西藏工作的近10年里,他几乎没有往家里寄过钱,省下的工资,大都帮助了有困难的人。人们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钱款———8.6元;二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他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修养诠释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党支部书记,我曾自己亲笔写过入党志愿书,也曾看着学生写过入党志愿书。我们都曾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一字一字地在志愿书上写下自己庄重的誓言:“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

“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殷切期望。孔繁森的故事,我要反复讲给自己听,提醒自己要在育人道路上兢兢业业,不负总书记嘱托,牢记使命。我也要反复讲给学生听,提醒他们,青年人要不忘初心,让自己的精神灵魂更为丰盈,牢记报效国家的青春梦想。

孔繁森的入党志愿书,距今已经55年了。它穿越时代而来,也将继续穿越时代而往,如西藏的格桑花,永远盛放。


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 郭立伟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