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
创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是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新的台阶的同时,可持续发展不能再走靠要素驱动的老路——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山东科技大学抓住时代机遇,在培养大学生方面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潜力更好地释放。学校作为一所工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决策部署,秉承“惟真求新”的校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亮化科技创新工作品牌,以培养“创新意识敏锐、创新思维活跃、创新能力突出、创新人格健全”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为重要切入口,从氛围营造、保障支持、帮扶指导、项目培育等方面,打造了“以四动谐四化”的科技创新育人体系。
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政策导向鲜明、学科覆盖面广、注重实效性和实用性,比赛形式多样且可操作性强,为山东高校全面深化科技创新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历来重视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并将其作为学生科技创新的重点赛事,每年召开由校领导主持的动员部署会、任务分工会、工作推进会等,从机制上保障,从落实上重视,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将抓好科技创新赛事落实落细。学校相关部门和广大师生对大赛的认可度高、参与度广。
一、以机制为策动,实现科创育人政策精准化
1.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统筹联动机制
学校出台了《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山东科技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成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指导委员会,校长任主任,分管学生、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主任,成员单位包括团委、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财务处、研究生院、技术转移处等部门,把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学校教学科研单位的年度考核,形成领导高度重视、部门齐抓共管、师生踊跃参与、成果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育人工作格局。
针对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学校实施了“分层分类、三级联动”的管理机制,校领导负责统筹相关责任部门和各学院党委,校团委负责统筹各学院团委,学院团委负责统筹各学生团支部和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分层分类明确责任分工,统筹联动做好大赛的组织工作。
2.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激励引导机制
学校设立了“山东科技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用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与成果奖励。近3年,投入2700余万元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扶持重大竞赛项目、学生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学校高标准对在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奖励,获奖学生在评奖评优、免试推荐研究生等方面享受加分政策,有效激发了师生参赛的积极性。
3.夯实阵地建设,完善支持保障机制
学生科技创新阵地是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和保障,学校建设了各类教学科研平台96个、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21个,制定了实验室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教学平台的育人作用。学校现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场所6.3万平方米,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专用场地1.2万平方米。依托“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学校大力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孵化。
二、以课程为带动,实现科创育人主体全员化
1.优化第一课堂,夯实学生科技创新基础
学校专门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课程模块,构建了包含通识必修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课模块、通识选修课模块、专业拓展课模块、创新创业课模块的“两平台四模块”课程体系,按照必修与选修、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在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分别设立了2个创新创业必修学分,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75门。
2.整合第二课堂,浓厚学校科技创新氛围
学校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单独设置了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类课程。学生通过参与学术报告、科技论坛、创业沙龙、课题研究、创业实践等活动可获得“参与学时”;在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发表学术论文、获得专利授权、取得科研成果等可以折算“兑换学时”,所获学时可折算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必修学分。通过以“扬帆科海”学生科技创新讲坛、“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等为龙头的一系列特色科技创新活动,学校科技创新氛围日渐浓厚。
3.配齐指导教师,提升学生科技创新层次
学校成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校外高水平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项目的指导与评审。把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和岗位竞聘体系,每年评选表彰“学生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鼓励教师吸纳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将优秀的项目课题和科研成果共享到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有效提升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层次和质量。
三、以项目为推动,实现科创育人抓手品牌化
1.大力培育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积极培育学生科研团队,注册成立学生科技社团,建设创新人才蓄水池。学生机器人协会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最具影响力科技社团”。“智能海洋机器人”创新团队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资助,团队骨干成员孙朝阳、陈天祥分别获得第八届、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SmartRobot”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自Robmasters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设立以来,连续3年获全国一等奖,2017年摘得全国亚军。
2.实施学生专利申请立项资助工程
学校采用资助和奖励并举的方式激励学生申请专利,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资助学生申请专利;对于未纳入资助计划的学生专利,学校每年划拨专项经费进行奖励。在双向支持政策下,学校学生累计获专利授权5300余件,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提供了良好的项目基础。
3.打造学生科技创新扶持项目
针对创新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学校打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友创新创业基金扶持项目、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等3个专设项目,推进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开花结果。近3年,累计有6500余名学生参与项目研究与实践,项目产出成果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
四、以竞赛为驱动,实现科创育人效能常态化
1.深入开展校内科技创新竞赛,选苗育苗时时进行
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生态培育体系,实际参赛的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达到86%。学校每年开展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校内选拔赛、大学生科技节等综合类科技竞赛活动30余项。各二级学院推行了每年举行一项专业性学术科技竞赛的“一院一赛”工程,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一院一赛”向“一专业一赛”的升级。
2.积极承办高水平科技创新竞赛,交流提升年年推进
学校将承办高水平科技创新竞赛作为提升创新创业工作水平、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和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承办第十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第十届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山东赛区、第五届山东省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大赛、第八届山东省高校机器人大赛、2019世界机器人大赛-机器人工业设计大赛煤炭行业选拔赛等省级以上学生科技创新竞赛20余项。
3.广泛参加校外科技创新竞赛,成果成效事事检验
学校强化“以赛代练、以赛代训、以赛促学”的理念,下大力气鼓励引导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校外科技创新竞赛。近3年,在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学会等举办的高水平科技创新竞赛中,学校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1226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228项。
自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举办以来,学校学生累计获得一等奖8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72项,学校连续6年获评优秀组织单位。
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让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茁壮成长。第六届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曹昂,以大赛为基础研发的多自由度移动机器人,先后获得“挑战杯”全国二等奖、“创青春”全国银奖,3次携作品登上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等节目的舞台,并依托参赛作品开办了创业公司,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创业者”。他说:“正是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给我的灵感和舞台,指引着我在创新的路上砥砺前行。”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也让指导教师们受益匪浅,曾指导过多届大赛的高正中老师表示:“比赛的标准和竞争是对自己教学科研方法的促进,和学生的交流碰撞也让自己的思路受到很大的启发。”
学校围绕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在该体系的推动下,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本科)TOP100中,排名全国第42位;在“2014-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排行结果(本科)”中排名全国第68位,在“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排行结果(本科)”中排名全国第60位。2017年武书连发布“中国大学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排行榜”,学校获得100分,在全国所有高校中名列第一。2018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作者:山东科技大学团委科技部部长 李之鹏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