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合格人才,进而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阵地。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自2014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为落实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展示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高水平赛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历来重视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组织工作,将大赛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围绕大赛组织要求、办赛思想,将大赛组织工作从参赛作品及团队培育,延伸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形成了以赛促创,推进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良好局面。在近两届省科创大赛中,学校共有1000多支队伍报名参赛,覆盖5000多名学生,共获49项大奖。
一、完善机制,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持续做好大赛组织工作的必要条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近年来通过不断完善机制,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优化顶层设计,凝聚双创改革合力。学校建立了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齐抓共管的工作联动协调机制。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建立了以教务牵头,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研究生院等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定期对创新创业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和交流研讨,强化工作落实。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升学校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和核心任务,列入《深化综合改革方案》等重大文件,要求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师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完善制度保障,激发双创工作活力。学校出台相关配套保障激励文件,每年设立超过1000万元的创新创业保障激励专项经费,将教师指导大学生取得高水平创新创业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考核体系,将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取得的高水平成果作为推免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和各类荣誉称号评选的重要依据。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在校生取得2个创新创业学分作为毕业条件。
创新教育理念,明确双创育人路径。学校在“三三三”本科教育培养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教师、面向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课程课堂、项目竞赛、市场转化三种渠道,在创意、创新、创造和创业四个层次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双创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3344”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据此确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改革目标和任务,提出涵盖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平台、实践训练、师资队伍和体制机制等7项改革措施,确保创新创业工作全面铺开。
强化日常引导,夯实双创素养基础。面向低年级学生,广泛开设讲座、沙龙、论坛、成果展示等参与式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深入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营、研讨性教学、模拟实践、校级创新创业大赛等沉浸式教育活动,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基础素养。近年来,学校已开设566场“科创论坛”、877场“科创沙龙”,每年举办两期“星火”创新创业训练营,依托学生社团建设百余门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课程,重点建设58门大学生科技创新类课程。近两年,学校举办科技创新活动1452个,吸引11万余人次参与。自1992年起,连续举办28届大学生科技节。其中,2019年与华为公司共同举办的“未来杯”思创赛,吸引了85%的本科生和48%的研究生参与。据统计,学校在第五届和第六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共获奖49项,其中高达92%的作品经过思创赛的检验。
以上措施,为组织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来自化学工程学院的宋钊宁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星火”创新创业训练营中,宋钊宁听取了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经验分享后,激发了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与伙伴营员组建团队后,在导师指导下,不断探索钛硅分子筛的廉价高效制备及其催化丙烯环氧化性能研究,项目在学校“未来杯”思创赛中得到评委的一致认可。根据评委的建议和数次改进,最终在第六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二、专创融合,夯实创新创业专业素养
“专创融合”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取得突出成绩的重要保障。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作品不仅要依靠高度的参与热情,更需要依托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结合社会需求和前沿趋势,开展创新创造的实践工作。
外训内引,强化双创师资建设。建立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创设创新创业导师库,并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的教学和指导服务能力。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培训,聘请知名学者、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作为兼职导师,通过讲座、专题培训、授课和咨询诊断,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认知水平。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卓越贡献奖、“德美高科”企业奖教金等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交叉融合,一二课堂双向赋能。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提升作为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着力打造“在线开放课程提升工程”,强化教学资源建设,引进高水平通识教育网络课,开设创新创业慕课,打造石大云课堂,实现“网络自主学习+线下教师指导”学习模式。
强化支撑,理论实践无缝衔接。学校统筹布局、整合资源,加强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实验室;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培育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建成国家级创客空间1个,校级3个;设置实验室开放基金,积极推动实验室开放共享,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本科生自主创新科研项目基金,支持大学生开展课外专业训练与实践。
通过“专创融合”推动大学生知行合一,为夯实大学生创新创业专业素养提供了有力支撑。新能源学院学生郑红祥是学校“专创融合”培养方式的受益者。在研讨课堂上,郑红祥根据教师讲授残余应力消除问题后所布置的课外拓展小作业,基于扎实的专业基础,提出了基于高压水射流的新型焊接残余应力消除装置的构想,在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蒋文春教授指导下,获得了学校实验室开放基金和本科生自主创新基金支持,成功完成装备开发并获得了第六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三、优化平台,提升创新创业育人实效
组织学生参加科创大赛,最终落脚点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依托大赛组织工作,引导大学生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成果质量,是学校的重要目的之一。据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不断优化平台,为推动广大学生在更高维度上、更宽视野下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保障。
以赛带练,构筑创新创业训练的演武场。近年来,学校围绕科创大赛组织工作,培育了一批优秀大学生创新团队。为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学校立足办学特色,不断搭建更多高水平竞赛平台。发起全国油气储运工程设计竞赛、中国能源装备创新设计、“能源·智慧·未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赛事,培育更多、更高质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其中,2018年首届“能源·智慧·未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海内外269所高校、2325支队伍、近万名大学生参与,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等百余家媒体关注报道。近3年来,学校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超过2500项;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赛事获省级及以上奖项70余项;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学生达万余人次,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立项近1800项,大创项目连续11年入选全国年会,获奖总数名列全国高校第六位,“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位列全国第三位。
多方联动,瞄准创新创业实践的风向标。学校对标现实需求,推进校企、校地协同育人。与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和齐鲁石化共建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48个,建立了山东石大科技集团公司、东营市科技局等一批“大学生青春创业实践基地”,推进学生直接参与产品研发、科技创新和管理经营实践。连续多年组织学生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为相关单位提供决策参考;自2002年起,已连续18年组织博士团赴油田一线解决技术难题。通过以上措施,为大学生围绕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为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参赛作品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精准助推,打造创新创业孵化的加速器。学校依托“能创网”和“能创空间”打造线上、线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大学生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竞赛备赛等提供咨询与指导服务。近两年,选拔180余个科技创新项目入驻“能创空间”,获得省级及以上竞赛奖励63项,申请专利85个。加速器效应已逐渐凸显,涌现出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刘冠男、曾星杰、吕健等优秀个人。成功孵化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由毕业生满聪在校期间创办的青岛石科化工有限公司,在“能创空间”和“唐岛湾青年创业联盟”支持下,成功打破国际垄断攻克了电解法安全生产己二腈的工艺,项目已获得4.5亿元投资,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获得银奖。未来,学校将进一步落实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办赛思想,加强优秀获奖作品的成果孵化扶持力度,引导从大赛中涌现出的青年创客为行业、地方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四、结语
在近两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参赛队伍荣获一等奖9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7项。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得到了检验和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进一步明确。在未来工作中,学校将继续以大赛组织工作为契机,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助力学校建设、带动产业发展,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
(作者简介:赵延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团委委员;孟兆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团委书记;宋守浩,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
作者:赵延升 孟兆刚 宋守浩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