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他深刻指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他多次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上下功夫,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对于营造大学生积极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浓厚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发现和扶持一批有创新潜质和研究能力的优秀人才,强化专业对接产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大赛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山东省财政专项经费支持。自2014年起,每年举办一届,至2019年已成功举办了6届。6年来,共有24460个项目报名参赛,参赛学生逾10万人次。从首届的189项到第六届的10425项,涨幅达54倍。这是青年学子科技创新活力和创新创造激情的集中迸发,充分反映了我省高校注重科学发展和内涵建设,体现了速度与质量并重、建设与发展同行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
大赛聚合了最年轻的“双创”力量,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大赛过程中,参赛团队情绪高昂、积极踊跃,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青春活力,充分体现出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参赛项目更加关注当今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围绕热点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新时代发展需求。二是良好的自主创新能力。本届大赛获奖项目中,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高质量项目不在少数。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多点突破、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创新工作机制,催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动力”
省级层面,构建行政主导、高校主体、师生主力、社会助推的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机制,并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情况作为每年对高校进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高校层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建立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联合企业院所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工作机制。社会层面,进一步完善校校、校企、校所、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二、优化培养模式,校准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南针”
组织全面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3130个培养方案已经集中公开发布。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高校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方案。推动高校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实施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的弹性学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理实一体、学做一体、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统筹教学实践,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力”
一是做实第一课堂。我省90%以上高校已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为学生培养方案必修课程。2018年度本科院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达1613门,高职院校341门;目前本科院校自建并已上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239门,高职院校118门。2015年以来本科高校组织编写出版250余部创新创业类教材,高职院校编写出版118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已成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且重要的一环。我们还在全国首创开展了省级创新创业就业教育通识课程指导纲要研究,涵盖生涯规划类、创新思维方法类、创业基础类、就业指导类、创业哲学类等5类课程。
二是做活第二课堂。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指导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竞赛类活动。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省高校立项国创计划项目数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17年省教育厅荣获国创计划十周年省级优秀组织奖。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8项、铜奖42项,省教育厅荣获高教主赛道优秀组织奖。
四、强化基础建设,夯实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力”
一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创新创业大赛等内容,组织开展了14期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师资培训,4200余名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有效提升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组建全省高校创新创业导师库,入库导师2800余名,为高校提供咨询、指导、服务等工作,在创业指导、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赛事评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强化基地平台建设。坚持“资源整合、实践导向、项目牵动、多维保障”的原则,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综合实践平台。目前,我省本科高校与行业企业建立的校外创业实习基地达5010个,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1300余个;高职院校已建成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科技园、校企联合实验室、创新创业活动中心等556个,与行业企业建立的校外创业实习基地达2231个。全省高校基本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和孵化平台全覆盖。
五、细化服务指导,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服务力”
一是构建厅市协同、校地合作,“双招双引”、动能培育和就业创业互为动力的就业创业新机制。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全省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山东的高校及其毕业生成为支撑创新的重要力量”。省教育厅服从服务统筹推进发展新动能和人力人才供给侧改革,2018年与淄博市政府合作举办“百所高校进淄博”活动暨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组织全省140多所高校走进淄博,推动“双招双引”、动能培育和就业创业互为动力、良性循环、一体化发展,地方招才引智优化壮大新动能,新动能培育创造更多适合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和创业机遇,新岗位新机遇又招引更多高素质、高技能毕业生就业创业。
二是构建“一库一盟一机制”体系,打造创新创业项目直接投融资“高校版”。定期举办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项目面向行业企业和投资机构的路演活动,着力推动“成果转化、项目孵化和融资进化”。目前,已举办三期路演活动,共有9个学生项目获得投资人签订意向投资4600多万元,实际已到位投资800多万元。
科学探索是青年学生天然的灵魂,科技创新是青年学生最深沉的基因。青年学生是最富有活力、最富有梦想、最具有创造性、最勇于实践的群体,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科技强国的生力军和突击队。我们希望,参赛学生将大赛作为新的起点,“种下科技的种子”“印上创新的遗传代码”,让科学探索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科技创新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风采,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希望,全省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高地的作用,将高校学科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科技人才培养优势,全面深化科技创新教育,完善科教融合、教创融合、产教融合,理实一体、学做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动员组织高校科研人员走进课堂、走进实验室,给学生上课,带学生研究,并以大赛为契机,推动大学生科研成果专利化、产权化和转移转化,推动大学生科技成果向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转化落地、开花结果,统筹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系统衔接、协同发展,为学生实现科技报国理想、创新创业梦想提供广阔的舞台,引导和激励大学生用科技梦、创新梦、创业梦托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这一目标,力争通过2-3年的时间,基本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山东特色、走在全国前列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作者:山东省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咨询中心 陈 璟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