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2023年研考结束 全国大规模异地借考如何实现?
发布时间:2022-12-27 08:59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A+A-
-分享-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今年,教育部面向有实际需求的考生,组织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借考,最大程度方便考生,确保如期考试、应考尽考、平安研考。

  在西南交通大学考点,今年考点原设有112个考场,为了满足借考考生的需求,后来又增设了3个考场,共计115个考场。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周先礼:西南交通大学考点今年总共有考生3200余人,其中借考的学生是78人,涉及15个省市、30余所高校。

  实施异地借考,主要是考生不动、试卷动。去年,受疫情影响,陕西和浙江为保障省内考生如期考试,就进行过探索尝试,其中浙江的借考考生有400多名。相比于去年,今年“异地借考”面向全国考生,无论人数,还是试卷调配、考场安排规模都要大得多。

  研究生考试的试卷和高考不同,既包括全国统考科目的统一试卷,还包括各高校自考科目的自命题试卷。以山东为例,2023年山东省研考报考考生44万余人,是全国报考人数最多的省份。全省共安排外省在山东借考,以及山东在外省借考的考生14927人,双向叠加涉及全国1100个招生单位、18000余份自命题试卷。如何实现这么大量的自命题试卷的重新调配、精准转运,是考务工作的一大难点。教育部门经过研判,为了确保自命题跨省借考试卷调配的“零泄密”“零失误”“零差错”,最终决定将全国各省跨省自命题试卷集中运送到地理位置居中、交通相对便利的河南教育考试院设立集中交换中转站,郑州的中转站,汇总后再统一分发。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副院长 李春光:在借考工作安排之前,全国的招生单位包括我们山东,已经将报考自己学校考生的自命题面向全国分别寄出。安排借考工作,就需要把考生变化的对应自命题试卷从原来的地方一一抽取出来,统一集中到省里,各省之间再转运和调配,运回来以后逐一地分装、清点,然后再打包分给全省的考点。自命题试卷又涉及的招生单位特别多,种类多。最关键的是没有备用卷,原考点的试卷不能及时寄出,后续就会存在相对应的考生将没有试卷可答的这种非常严重的尴尬的局面。

  对自命题试卷需要收集、整理、分装、转运,再按照考生的新编排的考点和考场进行分配、分发,每个环节都需要严丝合缝。教育部专门制定工作方案和操作规范,并派出工作组赴河南教育考试院,协调调度全国31个省份招生考试机构集中交换试卷,同时,教育部门还通过四次核查试卷数据,六次核对试卷包信息等,以高标准、严要求来确保考生和试卷的匹配准确无误。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副院长 李春光:在这个过程当中,试卷的安全保密是最重要的,我们严格过程监管,整个自命题试卷的整理、运送、分发都在视频监控之下进行,不能留一点死角。整理人员任何时候都不少于三人,而且要有公安人员参与。

  不仅是试卷的调配,考点考场的重新分配也是难点,不单是数量的增加,还要结合考试的科目、考生借考意向地区等,科学调配。四川省今年的借考考生共计10789名。西南交通大学考点是全省唯一一所组织三天考试,承担建筑设计类3小时及以上考试的考点,因此建筑设计类专业的借考考生全部分配到了这里。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周先礼:困难在于几个地方,第一点就是我们涉及的专业面太广,首先是考试时间不一样,它有三小时、三个半小时、四个半小时,还有六个小时,最长的考生从早上八点半考到下午两点半。第二点,这些考生都需要图纸和图板、大小又不一样,有些考场几个不同学校专业方向的考生都在里面考,所以带来很大的困难。

  为了确保考试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召开多部门联合的考务协调会,面向全校征集后备监考人员和考务工作人员。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周先礼:为了完成本次的研考任务,西南交通大学安排了400名正式的考务人员,另外还准备了400名后备人员。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经全部结束,全国近30万考生顺利完成异地借考。(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王煜玲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明年2月1日起实施!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有了“国标”

记者今天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正式 ...

09-01 15:19央视新闻客户端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09-03 10:41人民日报

铭记!传承!奋进!教育系统多种形式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硝烟虽已远去,胜利的号角仍在回响。共同铭记历史,正是要弘扬伟大爱国 ...

09-03 16:28中国教育报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