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鄄城县教育和体育局推出的“校本融创·双轨赋”黄河文化背景下“五育融合”育人体系的创新实践经验分享会在旧城镇葛庄学校举行。
活动邀请的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秦善鹏,从理论层面出发,深入剖析了黄河文化融入“五育融合”的育人价值与实施策略,为与会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育视角。
秦善鹏表示,黄河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更是落实国家战略、赋能乡村教育的宝贵资源。在课程研发中,要以“厚植文化根基、培育时代新人”为目标,将黄河流域的历史故事、生态智慧、非遗技艺等元素融入教学,通过沉浸式课堂、研学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黄河精神,提升文化自信与综合素养。
“我们要始终牢记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的使命,依托学校教育资源,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校地协同合作,将优质课程送到鄄城等乡村学校,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贡献青春力量。”秦善鹏说。
“传统教材内容与乡村生活脱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鄄城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高超主任直指乡村教育痛点。针对乡村学校生源不足、资源匮乏、课程本土化缺失等难题,鄄城县将黄河文化作为破题关键,2022版新课标对传统文化融入学科的要求更提供了政策支撑。
在这一背景下,鄄城创新打造“三位一体”资源库:校内建设黄河文化主题教室、农耕体验馆,让学生沉浸式感受黄河元素;联动黄河博物馆、非遗传承人等社会资源,如邀请市级泥塑传承人刘昌伟带“黄河泥”进校园,指导学生创作黄河主题泥塑;开发“黄河文化云平台”,通过纪录片、虚拟展厅等数字化手段扩大文化传播。李进士堂镇中心完小的博物馆便是校内资源建设的典范,学生在触摸汉代文物、操作传统农具中,萌发“爱家乡、爱黄河”的情感。
“1-2年级《寻根黄河》、3-4年级《守护黄河》、5-6年级《礼赞黄河》,我们按学生认知规律设计了螺旋上升的课程序列。”高超介绍,这一“纵向衔接”体系搭配跨学科整合,形成“四维融合”课程体系。
在鄄城县李进士堂完小的《乡村记忆--博物馆》课程中,各任课教师依据板块然后再结合各自的专业和特长开设特色课程。比如:黄河之美板块,在语文老师眼里可能是诗词美、景点美;在美术老师眼里可能是景观美、艺术美;在传统文化老师眼里可能就是齐鲁文化美、儒家思想美。黄河之沙板块,在科学老师眼里可能是小实验;在美术老师眼里可能是“地上河”模型制作。黄河之声板块,在语文老师眼里可能是朗诵;在音乐老师眼里可能是歌颂;在劳动老师眼里可能就是黄河号子。黄河之行板块,在美术老师眼里可能是写生;在德育老师眼里可能是研学。而鄄城旧城镇六合社区小学则将国家级非遗“鄄城砖塑”引入课堂,传承人现场指导学生用黄河泥捏制和平鸽,既掌握塑形技艺,又理解“黄河文化中的和平寓意”。
此外,吕剧社团、商羊舞传承等特色课程,更让黄河民俗文化在校园里“活”了起来。值得关注的是,鄄城六合小学还创新推出“红色文化+”课程群,如《国防教育》校本课程讲述英模事迹,将黄河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构建起“立德树人、尚美至美”的“1235”德育体系。
为解决乡村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足的问题,鄄城成立黄河文化研究中心,聘请聊城大学张兆林教授、非遗文化传承人刘昌伟为学术顾问,推行“高校教师+学科教师”“非遗传承人+学科教师”的“双师制”,便是高校资源、乡土资源赋能乡村教育的典型案例。
在评价体系上,鄄城摒弃“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模式,通过“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参与黄河文化活动的手工作品、调查报告,以“黄河文化节”“非遗展演”等表现性评价展现综合素养。旧城镇六合小学的“黄河情”剧本展演中,学生自编自演治黄故事,将文化理解转化为创新实践。
“目前,每周1课时的黄河文化课程,已纳入地方课程体系,县政府还拨付专项经费支持设备采购。鄄城已形成‘政策-经费-督导’的保障体系。”高超目光笃定地介绍。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日前,在菏泽市牡丹区助学贷款办理现场,大学生志愿者李雅姝耐心地向办理助学贷款的学生讲解有关政策和各项流程。“我是国家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