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爱祖国可以先从认识中国地图、国旗、国徽做起,而到了小学中高段,爱祖国的具体路径则是要了解少先队的光荣传统和革命前辈感人事迹……同一个主题,在不同学段对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这是《市中区中小学学段德育目标及行动指南(征求意见稿)》给出的学生学段德育培养目标。《指南》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给出了差异化的培养目标和行动指南,让原本缺乏有效抓手的德育教育,第一次有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搭建起了市中素质教育具体化实施的“脚手架”。
具有市中特色的德育行动指南,素质教育具体化有了“脚手架”
每个年级的学生在成长中需要做到哪些道德发展上的“知行合一”?老师们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达到的德育发展目标,在实际教育操作中,定位不太明晰,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拔高要求,有时会忽略“孩子就是孩子”。家长对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德育的发展点,要求不太明确,常常会不知不觉地越位缺位,甚至一味“静待花开、树大自然直”;孩子们对自己的德育发展目标出现“理想不能照进现实”的烦恼……
“如何破解这些德育发展中的难题,真正将素质教育具体化落到实处?这是市中教育近几年一直在探索实践的德育课题,学科教学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德育教育是否也能有具体的目标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开始了探索与研究。”市中区教育局基教科副科长戴旭华告诉记者,《指南》从初步动议到正式发布,历时一年多,这期间,市中区教育局基教科、教科室和十余位校长、副校长、主任和首席班主任们组成项目组,牺牲周末和假期时间,结合各自工作经验,经过无数次的学习思考和头脑风暴,几易其稿。
戴旭华介绍,《指南》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从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发展学生为出发点,真正解决不同学段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的问题。这也使得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能明确本学段孩子应具备的素养、达成的目标,成为“学校好定位,老师易操作、家长好理解、学生可践行”,具有市中特色表达的德育行动指南,搭建市中区素质教育具体化实施的“脚手架”。
《指南》立足区域实际,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学段的划分,为小学低段(1-2年级)、小学中高段(3-6年级)、初中学段(7-9年级),分别阐述了每个学段的核心目标、具体目标和以“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为逻辑层次的行动指南,聚焦学生在这个学段应实现的成长目标。各学段划定边界又相互衔接,切实将中小学德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做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学科育人。
为不同学段学生成长而设计,每个目标都是一个德育课程主题
学段德育目标不是育人目标的再制定,不是解决教师管理中的问题,不是选拔性的标准,而是为不同学段学生成长而设计,是不同学段学生基本具备的标准行为。
“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结果到动机的发展趋势,其发展是连续性的、渐进的,前后相关,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在各学段之间相互连接、不可分割。”市中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鲁明表示,为此,《指南》将小学低段的学段目标定位为“培养基本行为习惯”,小学中高段的学段目标定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初中学段的学段目标则是“形成社会规范意识”,“各学段行动指南整体性衔接,充分考虑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特点,品德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这样既有利于充分彰显德育的人本价值,也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据介绍,学段德育目标中的每一条目标都可以成为德育课程主题,也可以成为教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召开班会的重要依据。“每一学段都有十条具体目标,小学低段十条目标是爱祖国、亲家乡、敬师长、重友情、守规则、晓安全、能自理、明节俭、乐学习、知自我。这些都可以成为学校和班级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主题,继续研究每一目标下的德育课程案例。”戴旭华告诉记者,下一步,各学校将围绕学段德育目标,展开具体实践,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推出与目标相吻合的德育课程,从而进一步将素质教育具体化落到实处。
作者:史春勇
编辑:冀春鑫
盛夏时节,一场跨越鲁、豫、皖三省的文化探寻之旅落下帷幕。平阴县教体局组织开展了“读着《道德经》进鹿邑”暑期综合性社会实 ...
近日,第十届济南“半岛杯”珠算文化精英荟在山东交通学院举行。来自韩国、俄罗斯、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4个国家,以及江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