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清退制度激发教育活力
发布时间:2020-01-22 10:48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作者:杨朝清 A+A-
-分享-

据央广网报道,上个月,延边大学发布公告称,拟清退136名攻读硕士和博士的学生,原因是这些学生没有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取得学位并毕业。退学学生名单显示,有一名学生2005年入学,近15年都没毕业。近日,又有近30所高校公布了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的退学名单,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

学历的“更上一层楼”往往意味着有更大概率实现社会流动。好不容易被名校录取为研究生,为何有些人做不到一鼓作气,不能在学校规定的年限之内取得学位并毕业?对于大多数被清退的学生而言,非不能也,乃不为也。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情况更加复杂。一些人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是为了拓展自己的就业渠道和发展空间。有的人明明有好工作,读研读博只是为了“学历镀金”。更有甚者,选择继续读书是为了延缓就业压力,对工作缺乏兴趣和热情。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只是想混学历。这是一种尴尬的现实,也是一种纠结的处境。在此之前,许多高校并非没有关于研究生弹性学制的规定,只不过出于就业率考量也好,不愿意激化矛盾也罢,那些已有的制度往往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为了帮助研究生顺利过关,少数学校还想方设法对学业没有达标的学生网开一面。

有些人也许认为,严格对待高校学子未免不近人情。但严格研究生全流程人才培养标准,建立高等教育淘汰机制,通过合理增负和加压方式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价值认同。“名校清退研究生”不仅是对殷殷期盼的万千家庭负责,也是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负责,还是对大部分努力学习、认真生活的大学生负责。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从严把牢毕业出口,对学业不合格说“不”,不仅有助于守望教育公平,也有助于激发教育活力,促进社会流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我国的本科和研究生淘汰率都偏低。教育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连续谱,应该是一以贯之的。在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相对充实的格局下,大学却成为一些学生的逍遥地,这本身就是滑稽和荒诞的。只有让高校进入严出时代,敢于动真格,高等教育才会更有生机与活力。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作者:杨朝清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以立德树人新成效夯实教育强省建设根基

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掀开了总结“十四五”成就、谋划“十五五”蓝图的崭新篇章。

11-03 10:59《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