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新时代教育督学的素养
发布时间:2020-05-11 11:26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菏泽市牡丹区教体局 李劲科 A+A-
-分享-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中办、国办于2月19日联合颁布《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充分彰显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标之不可动摇,彰显教育督导对实现这两大目标保驾护航作用之不可替代。

作为县级教育督导工作者,我们在为之鼓掌欢呼的同时,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基层督导人的使命之神圣、责任之重大。因为县级督学担负的是“指导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重点督导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情况,主要包括学校党建及党建带团队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德师风、资源配置、教育收费、安全稳定等情况”的责任。督促和指导的是中小学、幼儿园,接触的是最基层的教育教学管理等。要想不辱使命,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练好内功,应该是专家、行家,更应该是“杂家”“教育通”;要以仁爱之心、敬畏之心、虔诚之心、进取之心担当作为,做好教育督导工作。

首先,督学必须提高政治素养。这是使命所系。督学要始终坚守教育初心、教育情怀。督学必须是既熟悉法律法规,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又具有教育行政管理和教育教学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在具体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和工作纪律,无私无畏;坚持说真话、办实事,自觉做到依法依规督导、公正文明督导、廉洁自律督导。

督学要时刻牢记教育督导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改革发展大局,必须聚焦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生根,必须立足当地教育发展,紧密结合教育行政部门工作重心,立公心,守公德,科学修订督导评价方案,创造性开展工作。

其次,督学必须提高专业素养,强化立身之本。当今社会,善于学习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能力。督学要认真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教育督导规律,切实掌握教育督导与时俱进的方式方法。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工作。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时刻把握教育改革发展动向,才能开阔视野,不断增强观察力、分析力、思辨力、概括力,指导工作才会有的放矢。只有善于发现学校问题、准确诊断问题并指导其解决问题,才会让校长和教师信服。

第三,督学必须增强责任心和担当精神。这是教育督导工作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教育督导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督学队伍知识化、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新“28条”明确指出:“坚持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过程性督导与结果性督导相结合、日常督导与随机督导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作为基层督学,我们必须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我们常说:用心做事和用力做事不同。用力做事只说明尽力做了,成功与否,不得而知;用心做事,结果就不一样,因为用心做事会始终把要做的事抓在手上、放在心里,就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责任和担当也是一个人基本素养与能力水平的具体表现,是一种优秀品质。责任心越强的人,能力与水平发挥得越充分。督学既要善于协同作战,又要精于单兵作战。这就要求督学必须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对学校督导,就某项工作而言,一名督学的认真细致指导比一个团队兴师动众、走马观花式的督导更富有成效。

第四,督学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这是督学的职责所在。督学要牢固树立教育督导就是服务基层、服务学校、服务师生的观念。对中小学、幼儿园督导,顾名思义就是要对县域内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进行评估和指导。督学的使命就是深入学校、班级、课堂,帮助校长与教师们做好管理与教学工作,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督学要扑下身子,与最基层的教育者打成一片,以心交心,以心换心,多跑、多看、多听、多记,真心实意帮他们想办法。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书写教育督导新篇章。

作者:菏泽市牡丹区教体局 李劲科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新生宿舍,为何异性家长止步?

宿舍管理是新生接触高校教育的“第一堂课”,其背后的理念与温度,直接影响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初始印象。

09-01 08:57“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历史不仅仅需要被铭记,更需要以生动而深刻的方式传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我 ...

09-01 09:20《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伟大抗战精神滋养时代新人

当青春校园沐浴和平阳光,当琅琅书声取代昔日炮火,我们尤需在历史的回响中凝望,让那段血火淬炼的伟大抗战精神,如甘泉般滋养新 ...

09-02 08:44山东教育新闻网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