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学校的开学时间和教学计划。东风东路小学创新教育模式,打造“空中研学课堂”,在特殊时期的教育中提升温度、体现责任和担当。而这,也是疫情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在当前纷繁的教育改革和酷炫的教育“特技”中,最重要的是要守住教育本真,引领正确的教育价值导向,培养具有“自信、尊重、创新”品质的学生,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如何给孩子们解释这次疫情?停课不停学,小学生到底该学什么?居家学习,孩子们需要怎样的课程?特殊的战“疫”,学校应该教会孩子什么?
在疫情防控的最紧张时刻,我和我的教学团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最后我们达成共识:疫情也是最好的塑造教育价值导向的契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最重要的是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科学教育、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给学生创建一堂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抗疫大课。
最难的是这些教育如何让孩子受到内心触动。带着这些思考,经过几轮激烈讨论,学校确定了疫情期间教学的开展思路:积极发挥学校“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单位”的优势,落实TRSP课堂研究(思维课堂、研学课堂、实践课堂),为学生推送在线学习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根据特殊时期的时间节点,分阶段、用不同方式表达对身边战疫英雄的崇敬,提升教育的温度。
生活即课堂。我们要善于抓住社会大课堂,让孩子们去挖掘自己身边的英雄,然后用他们力所能及或擅长的方式来表达、描写、歌颂这些身边的英雄。比如学生通过从学校一直开展的多元智能课程中学到的一些技能和素养,用画画、诗歌、讲故事等形式来描写身边的英雄,有医护人员逆行武汉的、有钟南山爷爷敢于说真话的事迹等。
生活即教育。这一次的病毒来袭,它既是一个生活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我们学校几年前就已经在开展研学课程,用一周的时间让孩子们去研究一些生活现象和社会现象。于是我们也设计了主题为“童心抗疫”的为期一周的研学课程:第一天,病毒来袭;第二天,武汉封城;第三天,中国加油;第四天,世界眼光;第五天,疫情之后……
什么是病毒?病毒传播的途径是什么?什么是一级响应?什么是公共卫生事件?……学校以“空中研学课堂”的学习方式,老师则以主题+专题+问题群为主线,每天带领学生研究一个专题。围绕疫情开展为期一周的战“疫”之未来学习的主题研学,涵盖了科学研究、爱国主义、励志等内容。孩子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自主地去组织团队,还要自发地去研究。过程中,孩子的管理能力、策划能力,还有自主向上学习的能力都培养起来了,这才是这一段特殊时期孩子真正需要提升的能力。
教育要有思想。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被动学习,没有主动选择。成年人觉得有用,就套给孩子。而事实上,所有教学设计都应该以兴趣为第一,学生有兴趣就爱学。办有思想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做事不是单纯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懂得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又能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去。
古代的课本是怎样的?课本有什么变化?你更喜欢哪一时期的课本?在开展线上教育的背景下,东风东路小学则开启了“漫游课本王国”主题课程。我们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云课堂学习课本知识,而是让学生围绕“课本”主题开展五个专题的学习,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课本”以及未来的“课本”,学生通过对下学期语文、数学、英语课本的整本书研究,梳理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培养孩子的整体性思维。孩子们仿佛走进课本大观园,开始研究课本的前世今生。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学生脑洞大开设计自己的教材。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真正表现出来了,老师们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惊喜。
教育绝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同理,“云课堂”不是简单的课堂搬家,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疫情倒逼学校教育改革,倒逼老师专业成长,还倒逼孩子主动提高学习能力。这是一次教育考验,也是一次教育价值观的重塑,这就要求学校不断探索适应未来社会的新的教育模式,学生也要不断适应一种新的成长模式。
(作者系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校长)
作者:彭娅
编辑:冀春鑫
历史不仅仅需要被铭记,更需要以生动而深刻的方式传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