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高考”为职业教育量身定做
发布时间:2020-09-28 13:58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王道坤 A+A-
-分享-

一份关于春季高考政策的解读,在职教人的朋友圈里“刷屏”:从2022年起,我省春季高考更名为“职教高考”。届时,职业教育本科招生数量增加到7万人左右,考试办法调整为“文化素质+专业技能”,职业技能考试成绩所占权重不低于50%。这意味着,2019年以后入学的中职学生,将有更多机会升入本科院校。

这份政策解读源于今年1月份发布的《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号)。按照文件提出的整体发展规划,我省现有一半左右省属本科高校将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教育由此打开从中专到研究生的升学通道,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进一步拓宽。政策解读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即将到来的职教本科招生数量大幅增加,更加引人注目的焦点,在于“职教高考”其实是为职业教育量身定做的制度设计,将更好地激发中职教育办学活力。

自2012年实行春季高考后,中职升学通道完全开放。但职教本科招生数量很少,全省每年只有1万人左右,人才成长面临明显的“天花板”阻隔,春季高考对中职学生的吸引力远没有设想得那么大。同时,“春季高考”不仅面向中职学生和社会青年,其实对普通高中生也没有限制。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文化课的竞争实力远远强于中职毕业生,短时间内补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效果也比较明显;虽然专业技能相差很大,但只要避开现场考核的专业,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竞争高职名额的能力仍然不容小觑。这无疑大大挤压了中职学生的升学空间。中职毕业生的强烈升学愿望与巨大的竞争压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职教高考”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将有效破除中职发展困境。首先,“职教高考”定义为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的高考,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将不能参加“职教高考”。这就从制度上拓宽了中职学生的升学渠道,有利于保障中职学生的升学权益。其次,考试办法改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专业技能考核所占比重不低于50%,实际上是加大了专业技能考核力度,仅靠死记硬背,手上没有真正的“硬功夫”,根本不可能顺利走进高职院校的大门。这无疑会削弱投机心理,让一部分纯粹做“应试教育”的社会培训机构退出升学竞争。再次,职教本科大幅扩招,“蛋糕”越做越大,中职学生实现人生梦想的机会必定越来越多。

“职教高考”是为职业教育量身定做的制度设计,中职学校应大胆分享政策红利,真正把中职教育做大做强。

中职学校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和家长充分了解国家经济发展趋势、政府政策导向和“职教高考”制度设计的良好初衷。中职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走出传统思维的误区,客观分析家庭经济条件、自身基本素质和兴趣爱好,在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之间做出理智的选择,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求学成才之路。

中职学校要充分理解“职教高考”政策。“职教高考”突出专业技能考核权重,让升学考试更加突出职教意义、更加切合职教实际,导向性非常明确。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中职学校要重视专业技能培训,帮学生下力气“磨好砍刀”,用心练好手上功夫,真正在专业技能上胜人一筹。锻炼扎实的专业操作技术,既可以为考场冲刺打好基础,也能为职场冲锋做好铺垫。

中职学校要脚踏实地办好教育。中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中职学校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地办学才是正道。推行“职教高考”,虽然出口更畅通了,但必须避免步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职学校应借机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及时调整资源配置,注重优化专业设置,认认真真做好专业理论教学和操作技能培养。只有把基础做好,职业教育的根基才会更牢,中职教育的适应性和社会声誉才会更好。

(作者单位:沂水县职业学校 )

作者:王道坤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新生宿舍,为何异性家长止步?

宿舍管理是新生接触高校教育的“第一堂课”,其背后的理念与温度,直接影响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初始印象。

09-01 08:57“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历史不仅仅需要被铭记,更需要以生动而深刻的方式传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我 ...

09-01 09:20《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伟大抗战精神滋养时代新人

当青春校园沐浴和平阳光,当琅琅书声取代昔日炮火,我们尤需在历史的回响中凝望,让那段血火淬炼的伟大抗战精神,如甘泉般滋养新 ...

09-02 08:44山东教育新闻网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