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会层面对“预制菜”进校园的态度褒贬不一,引发讨论。一种声音认为,“预制菜”进校园具备相关监管标准和规范流程,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同时也有利于学校节省采购备餐时间、降低人工和管理成本。而另一种声音则认为,“预制菜”固然在帮助餐饮企业解决繁杂制菜矛盾、简化服务步骤、成本快速回收方面,作为“权宜之计”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作为一种“半成品菜”应该更多地适用于宴会、酒店等公共场合和成年人,进入校园让未成年人食用则有一定风险。
“预制菜”和“转基因”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转基因”和当前的“预制菜”一样面临“焦灼”的处境。通过“转基因”,人为改变物种的遗传基因,从而达到抗病虫和提高产量的效果,这是作为共性有利的一面,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要看到,“预制菜”也有食材来源不明、营养成分流失、添加剂过量的风险,和“转基因”同样有来自社会关于食用后健康和安全方面的担心和焦虑,对于学校和家长来说,归根到底是看让广大青少年食用是不是安全、可靠、放心。
食安为先,校园为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长期以来,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广大群众对食品安全和质量要求也日渐升高,涉及未成年人时尤其突出。近日有网友发消息称,某地某中学学生“给全班同学投毒”引发媒体和社会关注,虽网传涉事家长已诚挚道歉,但警方介入之早、影响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足以对校园食品安全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现有法律法规规章层面来看,《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等对涉及学校食品安全的要求也作出了明确规定,从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的角度来看,校园食品安全也已做到有法可依。
校园“舌尖上的安全”初心不能忘
“预制菜”进校园现象讨论的背后,一方面体现了家长和社会的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升,从另一方面来看,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齐抓共管的责任和担当。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行业监管,在进校食品管理供应方面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抽查,执行好有关进校“预制菜”安全供应标准和管理规范;卫生健康部门要开展好进校“预制菜”风险和营养健康监测,组织好有关人员培训;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学校落实好进校“预制菜”安全管理要求,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同时,也建议家长层面,要相信政府和学校,理解支持他们的决策和选择,实现共同尽心、学生舒心、家长安心。
安全无小事,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食品安全还是应该从严掌握、规范管理、谨慎为之。
作者:卢鹏
编辑:王煜玲
审核:周玉森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