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40分钟一堂课”, 可行吗
发布时间:2023-12-26 08:52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卢华清 A+A-
-分享-

  在很多人印象中,40或45分钟一堂课已成为中小学课堂的标配。下一步,这种固有印象或将被打破,一节课会以不同时长的面貌出现。

  日前,多地教育主管部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设置与管理的自主权,处理好规范实施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在保证每周课程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用足国家方案、省级实施办法留给学校的排课空间,自主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灵活开设长短课。

  相对于现行的固定课时来说,长短课制的科学依据在于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和认知规律。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间长了,就很难保持较高的专注度,学习效率也会收到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将难度较高的课用短课形式开展,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之内进行教学,可能更为有效。

  其实,课时长短的调整此前已有实践。早在2016年,济南市教育局就已尝试将课程设置的自主权下放给学校,允许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安排课时长短。这种灵活的课时安排方式,如30分钟、20分钟的短课和50分钟的长课,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科和课型的特点。

  在线上教学期间,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也曾出台相关规范意见,要求小学生每次教学活动持续时间原则上15-20分钟,中学生25-30分钟,增大休息间隔。

  通过线上平台进行灵活教学,不仅保证了教学效果,也让学生在家中能够高效学习。这些成功实践为长短课制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长短课制的优势不仅在于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更在于其灵活性。传统每节课课时40分钟,虽然便于管理,但很难兼顾不同学科和课型的特点。如对于一些合作、讨论的课,由于其互动性、体验感强,不妨把课堂时长拉长一些,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

  所以,长短课制允许学校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需求灵活调整课时,为“因课施教”提供了可能。这不仅有利于细化课程设计,提升教学效果,还能在保护学生视力、减少安全事故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根本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

  不过,要想实现长短课并不容易,还有很多现实困难需要去解决。

  对学校来说,单是排出一张合适的课程表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学生多、课程繁琐的学校,设计课程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管理问题。

  更不能忽视的是,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早已习惯了40分钟一堂课,固有思维和习惯定势一时难以改变。而且,这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能力也是巨大的考验,因为很多人对于如何排长短课和上长短课都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

  另外,当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大部分仍然是围绕40分钟课堂展开,评价“指挥棒”不变,则很难调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制约他们探索长短课机制的意愿。

  有困难不代表不做了,变革的困难越大,探索的空间也越大。打破“40分钟一堂课”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我们需要勇气和信心去接受挑战,努力尝试实践,积极总结经验,保障政策的落地落实。

  如何去做?

  首先,在设计课程表上,学校可以着眼于自身的校情和学情,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和研判工作,明确科目、课时、资源等信息,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必要时可以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协助制定更为精准的课程表。

  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适当调整,完善课程配比和课时长短。同时,也可借鉴线上教学的成功经验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打造出更加高效灵活的教学模式。

  其次,在师资配套上,针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可能存在的抵触情绪和能力不足问题,需要加强相关培训和引导。不能单纯把担子压在教师的肩膀上,要聚焦教师专业发展,通过专业培训、教研活动和公开课等形式帮助教师理解长短课制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升他们设计、驾驭长短课的能力,鼓励教师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核心积极适应和拥抱变革。

  例如,可以邀请在长短课制或线上教学方面有成功经验的教师进行分享和交流激发更多教师的创新热情。

  最后,是教学评价方面。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要鼓励学校“量体裁衣”主动改革,给予学校更大的课时设置自由,并在教学考核、评奖评优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多以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核心素养等为主要评价指标,减少对课程数量和课程时长的刚性要求。

  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建立相应的长短课评价制度,以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为主体,及时对长短课的实施质量进行反馈,从而激发教师实施长短课教学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引入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更全面地了解长短课制的教学效果,为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打破“40分钟一堂课”,开展长短课是一条有益于学生的好途径,更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改革任务。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原则,对于长短课结合改革,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知难而退”,而是应谨慎探索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他们的课堂中茁壮成长。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作者:卢华清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