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屏黑板该为孩子近视“背锅”吗?
发布时间:2023-12-28 10:18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姜玉蕾 A+A-
-分享-

  日前,浙江、宁夏等地多所学校纷纷推出“素课日”活动,引起网络热议。

  所谓“素课日”,是学校为保护孩子们的视力,避免过度使用电子屏黑板,让教师在固定的时间回归传统黑板教学的一种授课方式。

  对此,很多家长表达了支持态度,他们担心长时间使用电子屏黑板会影响孩子的视力。有的家长喊话学校,要求学校将电子屏黑板换成传统黑板。

  液晶触摸一体的智能黑板,如今已成为多数学校教室的标配。其高效、互动性强等特点深受教师的喜爱。

  然而,随着其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长对孩子视力健康的日益重视,关于电子屏黑板的争议也愈演愈烈。

  前不久,就有洛阳网友反映,当地中小学普遍采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学生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视力产生了影响。

  对此,该市教育局回应称,已出台文件规范学校使用电子产品,要求学校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确保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居高不下,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儿童青少年存在视力问题。其中,6岁以下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初中生激增至71.6%,高中生更高达81%。

  这样的数字面前,家长们在孩子视力问题上谈“屏”色变也可以理解。

  话说回来,电子屏黑板真的如家长们所担心的那样吗?

  任何事物都有质量好坏之分。不可否认,电子屏的质量不好,再加上长时间使用,确实会对孩子的眼睛造成伤害。如果为了节约成本,配备参数不达标的劣质电子屏,使用久了,就容易导致学生眼睛疲劳、干涩等问题。

  一些老师也坦言,虽然电子屏黑板优势明显,但在平衡使用时间和学生眼睛疲劳的问题上确实难以把控。由此看来,有的家长将矛头指向电子屏黑板也在情理之中。

  但如果将孩子眼睛近视的责任都归咎于电子屏黑板,也并不公平。事实上,影响孩子视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室内学习的时长、光线条件、用眼习惯等,都可能影响到孩子的视力。

  在现阶段,我们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大人的影响下,很多孩子成了“低头族”,对短视频、游戏等“爱不释手”。这样长时间接触电子屏幕,势必会对视力造成伤害。

  要保护孩子的用眼健康,我们不能一味地怪罪科技产品。相反,我们应该多措并举,从多个方面入手。

  作为教育教学的管理主体,学校要积极改善教学设施,丰富校园防近视手段。比如通过配置护眼黑板、改造升级采光照明条件等来优化学生的视觉环境。学校可以广泛开展家长合作,教会家长视力保护的方法。此外,学校也可以加强教师的视力保护意识,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和健康教育,提醒他们注意保护自己的视力健康。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要做好科技产品与传统教学的平衡。在课堂上严格控制电子屏的使用时间,及时关注学生的用眼情况。同时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缓解学生的用眼疲劳。比如,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一些与课堂有关的视力互动游戏。此外,还可以创新特色课程,在眼睛“友好型”课程上做“加法”。

  作为学生成长环境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控制自己和孩子的“视屏时间”。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运动,营造良好的家庭爱眼、护眼氛围。毕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最深的。

  “读屏时代”,如果真的把孩子近视的责任简单地归咎于电子屏黑板或其他科技产品,也难以得到广泛的认可。当科技的便利与健康的代价在天平两端摇摆,我们是否应该更审慎地权衡?

  电子屏黑板并非原罪,罪在过度依赖与不当使用。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科技,让科技成为助力而非负担。只有这样,才能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守护好孩子们的明亮双眼。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作者:姜玉蕾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