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家长应积极创造条件 为准大学生补一节“社会课”
发布时间:2019-08-07 15:12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周荣光 A+A-
-分享-

友人的孩子高考被一所知名大学录取,闻讯前去祝贺,不料得知他已安排孩子自己去“找活”打工,“任务”是利用开学前的这段时间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挣一部分生活费。友人对孩子说:“在大学里你能学到知识,但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还需懂得生活的艰辛。没有生活的磨炼,你的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朋友的做法很有见地。

在学生时代,学习是最主要的任务,这些学习又集中在涉猎文化科学知识。然而,就完整的学习而言,其内容应囊括多方面,除了文化课,还有接触、认识社会以及生活磨炼。对于即将进入高等学府的学子们来讲,多数人在后一点上尚有欠缺。

在接触、认识社会及经受生活磨炼方面有欠缺,责任不在学子们。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学校中缺少磨炼意志,接触、认识社会的机会。所以有些孩子一进入大学殿堂,或追求吃喝玩乐,讲排场比阔气,将纯洁的校园变成了潇洒场;或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或脱离社会,将自己变成象牙塔中的“套中人”;特别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社会生活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面对立足、生存和发展等压力,缺乏自信,不够坚韧。这些制约大学生成才、成人的思想障碍,亟待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

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非常重要,而能否具备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生活能力同样重要。大学生应该成才,同时更应该成人。学问、道德、生存能力、自立能力,缺一不可。十多年寒窗,学的是文化,现在即将进入高等学府,需要的是体验生活,掌握基本生存能力,磨炼品质。让准大学生们提前走向社会,可以从中体会谋生的劳苦、生活的艰辛,从中品味创造的欢乐、收获的愉悦,从中体验社会的多面、认识纷繁的人生。

社会和家长都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准大学生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切实上好社会磨炼这一课,使他们能够陶冶性情、砥砺心志、健全人格,这对于一个人的全面成长,至关重要。


作者:周荣光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