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齐鲁最美教师丨赵正旭:一位航天人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1-09-07 15:26 来源:山东教育电视台 A+A-
-分享-

他是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教育部第四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特聘专家……他放弃了英国优厚待遇,学成归国,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航天测控可视化领域科研空白。他就是青岛理

图片

一、始终秉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为学生热心浇灌,只为茁壮成长,展现当代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

赵教授坚守教学第一线,承担《C语言程序设计》《专业英语》《计算机控制理论及应用》以及《计算机图形学》等多门本科生与研究生专业课程;带领研究生和本科学生参加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十一号以及嫦娥二号、三号、四号、五号等38项国家重大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工程任务……

执教三十余载,赵正旭教授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一丝不苟,严肃严厉,经常亲自动手带领学生做实验,得不到满意的实验数据,就反复研究分析,一直做下去,毫不松懈。但是对于学生的生活却是另外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状态。每个星期三赵正旭教授会给学生召开组会,询问学习进度的同时也会关心学生的生活,“最近一周又瘦了”,“学校餐厅伙食怎么样?”,“这两天情绪不高,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都是赵正旭教授关心的问题,“学生在外求学,生活不易,作为老师要尽我们所能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是赵正旭教授经常叮嘱团队教师的一句话。

图片

2021年春节期间,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正值关键阶段,而且也是河北疫情比较严重的时期,团队所有学生和教师主动放弃假期在青岛过年,赵正旭教授为了让学生们度过一个温暖祥和的春节,在大年三十下午,邀请团队7名河北籍研究生和5位老师到家里一起过春节,包饺子、唠家常、看春晚,其乐融融,让团队学生和老师在青岛度过一个别样的春节,学生们即使在千里之外的他乡,也体会到家的温暖。

二、始终秉持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科技创新上下苦功夫,高水平原创性成果突出。

赵正旭教授敢下先手棋、善打主动仗,带领团队落户青岛理工大学后,主动出击,布局高端科技,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用创新与担当交出一份成果丰硕、亮眼提气的科技答卷。

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交会对接任务,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三号、四号、五号任务,深空探测天问一号任务等38项国家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工程的实时三维可视化控制与指挥任务,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实时仿真控制、数据处理和信息可视化功能于一体的可视化航天项目实施系统平台及技术规范。

图片

右二为赵教授

研发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系统及地外遥操作操控作业平台,打破了国外对于我国的技术封锁,为我国载人航天、深空探测、探月工程以及空间站建设提供了精确实时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手段,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科研空白,为解决我国航天事业“卡脖子”技术问题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始终秉持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甘于长期坐冷板凳,心无旁骛终于直达远方。

赵正旭教授从1992年开始从事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系统及地外遥操作操控作业平台的研制,一干就是三十年,一次次陷入困境,一次次突出重围,用坚持与拼搏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科研赞歌。

2008年,赵正旭教授毅然放弃英国的优厚待遇,带着自己研究16年的成果回到祖国,迅速投入到航天测控可视化技术攻关中。当时国内航天测控可视化领域一片空白,没有一个懂技术的专业人才。赵正旭教授亲自上阵编码,夜以继日的辛苦付出终于得到回报——仅用6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航天测控系统平台建立和调试,成功为嫦娥二号飞天绕月之旅护航。

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遥操作作业平台,大型科研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中国天眼FAST工程)”的三维可视化建设,陆军装备云工程建设……几项重要科研项目同时进行,工作繁重程度和压力可想而知,赵正旭教授带领团队日夜赶工,凌晨一两点前很少下班,连日劳累导致身体开始反抗,“吃不下饭,吃什么吐什么”。付出终有回报,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运送嫦娥五号探测器至地月转移轨道。在此次任务中,赵正旭教授领衔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探月工程三期遥操作作业平台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成功为38次航天工程保驾护航的背后,是赵正旭教授带领团队无数个夜晚的挑灯夜战,可赵正旭教授的身体却出现了问题。已逾花甲之年的赵正旭教授,仍然坚持每天做科研,带领团队教师和学生废寝忘食,攻坚克难,团队里的年轻老师都很佩服赵老师旺盛的精力,但只有赵正旭教授心里清楚,已经有一根心脏血管堵塞98%,通往二楼办公室的26阶台阶,需要休息两次,才能成功“登顶”,但是正值国家重大航天任务执行的关键阶段,还不是去做治疗的时候。为了不让家人和团队教师担心,每次心脏剧烈疼痛的时候,就会掏出手机假装查看信息。即便是这样,赵正旭教授依然坚持每天工作至深夜,俯身编译代码,书房的灯,一直是灭得最晚,亮得最早。在任务结束,中午去单位餐厅用餐的时候,从办公室到餐厅800米的短暂路程,赵正旭教授用了30分钟,休息了4次,三月的青岛,乍暖还寒,赵正旭教授的脸上却挂着黄豆大的汗珠。在团队教师的一再劝说下,赵正旭教授才同意去医院做手术,仍然没忘记2018级4位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还没批阅完。

图片

赵正旭教授在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与系统开发等领域取得了不俗的科研成绩后,很多人来高价购买他的研究成果,都被他婉言谢绝:“我研发这些系统的初衷不是为了钱,我只是想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做点工作。”他的这份对科研、对祖国的深情和热情,也激励感染着团队里的年轻人,他们在赵正旭教授的带领下正在用争分夺秒的默默付出创造着无愧时代、无愧历史的更大业绩。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他,留下了永不停息的“心跳”

他是中国医生张军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

08-04 09:0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新时代 大美育

魏凡俭,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声乐家协会副主 ...

08-08 09:21《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暑假,是教师找回自己的季节

于一名教师而言,用心经营家庭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本质的回归,因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懂得生活、热爱生命的人。

08-09 15:15中国教师报微信号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