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委关于“攻坚克难奖”“勇于创新奖”评选表彰工作部署,1月28日,省委组织部对拟表彰对象进行公示。日照市教育局入选“勇于创新奖”先进集体。
日照市教育局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深入实施教育便民服务工程,释放教育改革发展活力,努力让更多群众共享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果。
大数据赋能,全流程网办,招生入学实现“零跑腿”“零证明”
一是数据共享,群众报名实现“零证明”。推进招生平台建设,将自然资源规划、公安、住建、人社、市场监管等5个部门的不动产登记信息、常驻人口信息、交易网签合同信息、租赁备案信息、个人参保信息、个体工商户登记信息和企业法人基本信息等7项数据资源全部纳入招生系统,彻底消除了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在全省率先推行市域内义务教育入学“一网通办”,实现群众“零证明”入学。
二是平台对接,学生入学实现“掌上办”。将招生平台主动接入“爱山东”APP,使群众可以直接通过手机办理入学手续,真正实现“网上办、掌上办”。2020年全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通过平台报名入学的新生达到97%。《人民日报》等媒体进行了深入报道,有关经验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日照市在全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改革推进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全方位保障,立体式提升,课后服务让家长放心、孩子喜欢
一是自我加压、主动提标,课后服务实现“五个全面保障”。建立了政府主导、财政保障、学校实施的工作机制,将初中纳入服务范围,有需求的学生应收尽收,把中午时间列入服务时段,并将下午服务时间延长至18:00,把课后服务纳入课程管理。同时,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区县财政按每生每年120元的标准提供经费,市财政给予20%奖补,全市已投入6000余万元,实现了学段、学生、时间、服务质量、资金“五个全面保障”。
二是探索创新、突出特色,课后服务转型延伸教育。重公益、守底线,坚持“不上课、不集中辅导、不加重课业负担、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四不”原则,确保管就管好。增特色、挖潜力,科学设置服务内容,开设艺术类、运动类、科技类、益智类、语言类、手工类等特色课程100余门,构建起以答疑辅导、课外阅读、特长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课后服务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实践、破壁垒,引导学校“走出去、引进来”,组织开展少年宫进校园、体育艺术科技工作者进校园、家长和大学生志愿者进校园等服务活动,实现了校内外联动,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
三是回应关切、建章立制,课后服务实现长效惠民。坚持开门问计,建立“征求—反馈—整改—落实”的沟通闭环机制,共征求意见建议1.46万条,对完善提升服务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坚持安全第一,制定应急预案,建立“领导带班、中层值班、后勤服务、安全保障”的安全运行机制,配足服务教师,严格落实考勤、监管、交接制度,切实承担起对学生的看护责任。坚持规范导向,建立“上下内外、串联并联”的督查评价机制,将课后服务纳入对区县政府、教育部门、学校考评体系,常态化开展督导检查,公开监督电话和邮箱,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截至目前,课后服务共惠及学生26.5万人,占比89.5%,群众满意率达99.5%以上。中央和省委领导作出批示肯定,要求在全国、全省推广。
坚持公益,有序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健身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照市教育局联合体育、公安、财政、城乡建设等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按照“安全第一、坚持公益、有序推进”的原则,2020年在全市率先改造提升100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并率先向社会开放,并将运转经费纳入区县财政预算,给予每校每年不低于5万元的奖补,示范带动全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有序向社会开放。制定疫情防控措施、公示制度、准入登记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安全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等保障安全开放制度,确保提供优质的体育锻炼场地。据统计,开放以来全市约有61万人经常性地到学校进行体育锻炼。在此基础上,2021年我市将实现城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非寄宿制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进一步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
编辑:迟佳
“那时候啊,我们饿着肚子也能打胜仗,靠的就是不怕死和坚决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的信念!”近日,五莲县洪凝街道中心小学部分师生 ...
7月29日至8月1日,由市教育局主办、东港区教体局承办的“日照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在东港区枣庄路小学举行。
为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促进我市青少年健康发展,近日,经市政府常务会和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日照市体育局、日照市教育局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