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刚到楼下,我接到了小炎妈妈的电话。这一通电话带给了我八年教育生涯不曾有过的感慨。
“老师,我想问一下,小炎在幼儿园表现还好吗?”略带官方口吻的开场白还是让我感受到了一丝凝重。我简单地对小炎妈妈说了一下孩子最近发生的事情之后,紧接着问:“小炎妈妈,请问你是有什么事情吗?”电话那头早已迫不及待的话终于说出了口:“老师,麻烦你能不能和张老师说一说,别让小炎自己单独坐一张桌子了。今天小炎在幼儿园外边的小广场上遇到一个班级的小伙伴,想去靠近他们,但是,他们却让小炎走开,还说他是坏孩子,作为一个母亲,我十分心痛。”说到这里的时候,小炎妈妈激动地哭了起来。她接着说:“我知道小炎有很多坏习惯,他从小在爷爷奶奶家长大,家里的人确实有些溺爱他。我们也积极配合老师帮他改正这些坏毛病。当今天听到其他小朋友不跟他玩,还说他是坏孩子的时候,我真的忍不住了。对于小炎这个年龄的小朋友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比没有朋友更打击他的了。”
同样作为母亲的我完全可以体会小炎妈妈的感受,我安抚着她并说:“小炎妈妈,作为母亲,我理解你,当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出现什么情况的时候,我心里也是百转千回,而且我就在他隔壁我都这样想,更何况你们每天都看不见他,更是心里没底。我和张老师沟通过,把孩子单独放在前边一张桌子上确实不是好的教育方式。但是,当时张老师很苦恼,因为小炎有时候无意识地会打到其他小朋友。很多家长告状,老师应付不暇,才无奈采用了这种不可取的方式。”小炎妈妈说:“老师,作为同行(小炎妈妈是实验小学的老师),我理解你们的辛苦,也是思考再三之后才决定打电话给你们。我打给张老师,张老师可能因为孩子太小不太方便就没接。小炎最近在家里行为也十分极端,从幼儿园回来就会发脾气,有时候还打他爸爸。小炎虽然调皮,但是以前并没有这种极端的情绪表现。所以,我认为还是教育方式的问题,方式不当就会影响孩子的表现。”
谈话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以上的对话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小炎妈妈还用她班级里边调皮的孩子举例,建议我们怎样给孩子提供帮助。以前,只有老师向家长反馈孩子信息给出教育建议,但是这一次我着实有种被家长教育的感觉,潜台词是:请你们换种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我羞愧不已。我提醒小炎妈妈再次给张老师打电话,并将结果告诉我。等待了一会儿之后,小炎妈妈打回电话告诉我,张老师答应她明天让小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听到家长以稍作轻松的口吻说完这件事之后,我说:“谢谢小炎妈妈的建议,和你的沟通,让我感受到了教师和母亲双重身份的不易之处,同时从你和我们沟通小炎在家里的行为表现更加印证了我们处理方式的不恰当。但是请你相信,我们是爱小炎的,以后,我们继续保持沟通,从你身上,我也学到了一些新的教育方式。”
小炎妈妈是很有素质的家长,一再强调十分体谅老师们的不容易,之所以打这个电话并不是找老师的茬,只是希望能对孩子有所帮助。我也给予她信心:“我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老师也有欠考虑的时候,毕竟我们真的也是平常人,正是需要沟通才能对小炎有更好的帮助。”沉重如我,挂断了电话。
第二天,张老师没有和我细谈这件事情,但是她行动上安慰了小炎,让小炎回到了小朋友中间,和其他小朋友解释了“打”的含义并提醒他们小炎是大家的好朋友。
这件事情貌似告一段落,却留给了我深深地思考:
1.你是哪种思维的人呢?生活中可能充满不确定性和意外。比如出门忘了带钥匙,到单位发现手机落在家里,家长群有新任务等等,面对各种意外我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是埋怨、自责、暴躁、麻木还是坦然面对、即刻接纳、自嘲一笑、立刻行动?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代表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一种是固定型思维,生活僵化刻板,不允许意外发生,一旦生活脱轨则自怨自艾或指责他人;一种是成长型思维,能随时拥抱生活并时刻调整自己以适应外界变化。收拾收拾心情,看看你当下在哪里?对于家长反馈的问题,我们要欣然接纳,要有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2.教师不是圣人,尤其是当今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吃力的现象很正常。我们为什么不能直面自己的问题呢?孩子犯错了有机会改正,成人也是,教师更是。换言之,教师更需要追随孩子,顺应孩子的要求做出改变。爱和耐心是教师的底线,把孩子放在角落里已经触碰到了底线。所以,负责的教师一定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不恰当的方式,为了孩子做出改变。
3.多学习,平时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可以看一些书籍,比如《正面管教》《爱和自由》《在远远的背后带领》等,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现在所谓工作中的经验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了,把孩子放在一边的行为早就淘汰很久了。
4.教师也需要有同理心,不要一味地抱怨自己工作辛苦,给自己教育方式不当找理由,有些底线就是坚决不能触碰的。比起让孩子守规矩,孩子的快乐更重要,更何况冷暴力换来的守规矩也只有一时的效果,我们更需要提高家园沟通的频率和效率,真正地了解孩子,才能帮助孩子。
5.只要家长和教师出发点一致,教师站在孩子和家长的角度多考虑一些,一定也会换来家长的理解与信任。大家心往一块聚、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够减少各种误会,助力孩子幸福成长。
(来源:《山东教育》(幼教园地))
作者:孙慧敏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肥城市湖屯镇第一中心幼儿园积极践行科学幼小衔接理念,从身心、生活、学习等多个维度发力,扎实推进幼小衔接工作,为幼儿铺就一 ...
当农村幼儿园逐步推动教师转变儿童观、课程观并初见成效后,我们察觉到农村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缺位现象比较严重,甚至部分家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