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市大华学校:多彩劳动教育擦亮人生底色
发布时间:2021-07-01 09:51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唐惠芹 A+A-
-分享-

劳动是生命的最美绽放,是筑梦未来的坚实臂膀。诸城市大华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积极推进劳动育人课程建设,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劳动育人与学科育人的融合研究,以劳动教育唱响了新时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笃志力行,架构劳动育人“新范式”

大华学校2015年创建博雅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开设“六技”课程,其中以劳动技能课为主线,融合艺术、体育、生存、科学、创新技能,开展初步劳动育人实践探索。

在初期实践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深化和延伸出“1+N”劳动育人课程(“1”指的是新时代劳动教育,“N”指的是劳动课程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层次性),课程分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家本课程,分设“勤在大华、幸福居家、龙城公益”3个子课程,分别涵盖学校劳动、家庭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学校通过创新劳动育人课程,以劳动实践为基础,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劳动育人合力,在个体劳动的快乐体验中,增强公益劳动意识;在劳动技能提升和劳动成果收获的体验中,认识学习的力量,树立主动学习、自律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实现“学习”创新。

力行求至,擦亮劳动育人“新底色”

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开展了相应的劳动教育教学探索,知行合一,躬行实践。学校开设生活技能课,学生分年级、分层级学习不同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并参与真实的劳动体验,体会劳动的乐趣。通过开设班级内务课、种植劳动课、生物养护课、校园环保课等课程,让学生参与集体劳动,增强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集体观念。

幸福“5+1”居家劳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5”是每日5项固定的生活自理小习惯,从盥洗清理、整理内务、活力健体到洒扫庭除、烹饪料理、美妆家居,再加1项特色作业,学生每天参与并习得本领,掌握居家本领,涵养劳动习惯,养成勤奋的品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同时让学生在练就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创造与创新。

增设龙城公益劳动课程,塑造学生的感恩和奉献之心。龙城公益劳动课程包括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两项内容。学校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开展“敬老爱老献爱心”活动,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牵手假日”“保护共享单车”活动。还让学生走进爸爸、妈妈的单位,体验父母的工作;让学生走进自己家庭所在的社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践行传统美德,学会奉献他人。

致知力行,展现劳动育人“新风采”

学校在开发具体的劳动课程基础上,坚持向纵深发展,从基础学科中发掘劳动育人的价值,整合学科资源,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学校将语文、数学、英语等教材中与劳动相关的文章和篇目进行筛选、整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渗透劳动知识、劳动文化和劳动精神。语文教师开设劳动文学创作课,数学教师开发劳动玩转生活课,美术教师开展劳动手工创编课,音体教师开发劳动艺术表演课等,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劳动之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和人文素养。此外,该校课程开发团队研发了“劳动名人传”“劳动工具谱”“劳动作物系”等系列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劳动文化、劳动工具和劳动方式的历史演变以及古今劳动者的智慧,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知行合一,彰显劳动育人新成效

学校通过改革多种评价方式,明确“立德树人”的鲜明导向和良好风尚。

劳动竞赛评价,激发劳动热情。该校按学段、分项目进行“劳动秀”展示。先进行班级选拔赛,后推荐班级胜出者参加学校技能大赛,以活动检验和评价劳动课程学习成果,同时也激励学生更加热爱劳动。

劳动体验评价,锤炼劳动品质。学校丰富种植园地、劳动岗位等校内资源,拓展家庭劳动资源,对接大华社区、体育场馆等社会公共资源,让学生在不同岗位的体验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劳动星级评价,培养劳动人才。学校通过实施“星耀大华”评价工程,设立“小巧匠”系列证书,同时将劳动育人效果纳入教师专业能力评价,鼓励教师创新性开展劳动育人研究,培育师生的“工匠精神”。(唐惠芹)

作者:唐惠芹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临沂玉龙湾小学:四维突破 打造劳动教育新模式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劳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山东省临沂玉龙湾小学以“农耕劳动教育”为核心突破口,历经13年深耕细 ...

08-01 10:34中国教育报

“荷”香四溢 育梦远航——山东省曹县魏湾镇中学将荷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山东省曹县附近有一座大型平原水库——太行堤水库,莲藕种植面积8500亩,盛夏荷花盛开,被誉为“万亩荷塘”,形成“接天莲叶 ...

08-01 11:06中国教育报

淄博市周村区新建路小学 深化教学改革 点燃思维之光

淄博市周村区新建路小学是一所创办于1926年、承载近百年教育文脉的老校,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持续深化 ...

08-01 11:10中国教育报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