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玉龙湾小学:四维突破 打造劳动教育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08-01 10:34 来源:中国教育报 A+A-
-分享-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劳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山东省临沂玉龙湾小学以“农耕劳动教育”为核心突破口,历经13年深耕细作,围绕场域、技术、课程、评价四大关键领域,系统性破解劳动教育实践难题,构建起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和推广价值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劳动教育模式,为学生劳动素养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贡献了“玉龙湾方案”。

  场域建设解决“真情景”问题

  为解决劳动教育场域缺失、学生实践机会少的问题,学校突破了传统劳动教育仅局限于校内场地的观念,从最初的“无场地可用”到逐步搭建基础实践空间,再到整合校家社多方资源,“从有到优”,最终构建起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立体化劳动场域体系。学校先在校内开辟基础种植园“幸福农场”,随后联动家庭开展家务劳动、社区服务活动,引入校外农场、企业资源,丰富场域类型与实践场景,实现劳动教育场景的品质跃升。这一体系覆盖了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场景,实现了劳动教育场景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的全面升级。

  立体化劳动场域体系并非简单的场地叠加,而是从校内基础场域的搭建起步,逐步联动家庭、社会资源拓展实践场景,最终形成分层递进、功能互补的劳动教育生态网络。学校场域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能够提供系统的实践指导和基础保障;家庭场域作为劳动教育的基础,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责任意识;社会场域作为劳动教育的延伸,能够拓宽学生的劳动视野和实践空间。三者相互促进、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沉浸式的劳动实践平台。

  技术应用解决“真劳作”问题

  学校突破传统劳动教育技术滞后的瓶颈,创新性地构建“传统—现代—智慧”三级递进的劳动技术教育链条。学校以传统农业技术为根基,系统梳理传统农耕、养殖技术,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传承农耕文化中的智慧与技艺,培养学生对劳动文化的认同;在此基础上,依托滴灌、温室种植等现代农业技术,建设智能温室实践基地,让学生了解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掌握现代化的劳动技能;鼓励学生接触科技前沿,如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等,培养科技创新思维,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迭代升级。

  从传承农耕文化中的传统技艺,到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再到熟悉了解智慧农业,学校创新构建的劳动技术教育链条既注重了传统与现代的衔接,又关注了科技与劳动的融合,让学生在不同技术维度的学习中,既扎根传统劳动智慧,又紧跟科技发展步伐,逐渐具备适应时代需求的多元劳动技能。

  课程构建解决“真任务”问题

  劳动教育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目标的关键载体。学校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课时整合—体系完善—融合创新”的发展路径。通过多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的推进,实现了劳动教育从“技能训练”到“素养培育”的升华。

  学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水平,科学构建起“阶梯式”进阶课程体系,创新性地确立了“3+1+X”劳动教育课程框架。其中,“3”是指三大类劳动夯实劳动教育根基,“1”是指一系列校本课程实现了跨学科育人,“X”是指劳动教育发展的无限可能。这一课程框架的搭建,形成了从认知到实践、从基础到创新、从单一技能到综合素养的完整课程链条,体现了课程的进阶性。尤为关键的是,学校将“融合创新”理念深度嵌入一系列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常态化开展主题式、长周期的项目式学习。学校打破单一体验式劳动教育模式,整合零散课时,开发校本教材,形成基础课程框架,解决了课程碎片化的问题;围绕“农耕劳动内容,根据学生成长规律,构建起涵盖低年级劳动认知、高年级项目探究的完整课程体系和教育”主题,拓展系统化课程群,提升了课程的连续性和针对性;推进劳动与语言、科学、艺术等学科融合,开展项目式学习,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提升了课程育人深度。这一举措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知识应用、协作创新与劳动创造的价值,显著提升了课程的育人深度和综合素养培育效能。

  评价革新解决“真素养”问题

  学校打破“一张奖状定优劣”的传统评价模式,构建“奖状突破—积分优化—数字画像”三级跃升的评价体系。学校创新打造了“玉积分”过程性评价机制,记录学生劳动表现;再完善评价维度,构建特色评价体系;最终依托数字化手段,制定劳动素养指标,生成学生劳动数字画像。

  “奖状突破—积分优化—数字画像”三级跃升的评价体系摒弃了单一的评价方式,以“玉积分”过程性评价为过渡,形成了基于数字画像与素养指标的评价,实现了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动态、精准评估,促进了劳动素养评价的科学化、可视化与个性化,为劳动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科学导向。

  实践成效:彰显劳动教育育人价值

  通过13年的分阶段实践,学校系统性解决了“农耕劳动教育”的关键问题,为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育人质量显著提升。在场域建设方面,学校从基础种植园“幸福农场”起步,到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最终融合物联网打造智慧农场与“教室阳台农业”,形成“户外—云端—班级”三维联动空间,全部学生参与其中,每名学生年均实践60小时。在技术应用方面,学校依托“传统—现代—智慧”三级递进的劳动技术教育链条,使学生既传承了农耕文化的精髓,又掌握了智慧农业管控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课程构建方面,学校打造“3+1+X”体系,推动“五育”深度融合,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大幅提升。在评价革新方面,评价机制从奖状激励迭代为“玉积分”过程量化,最终形成劳动素养数字画像,精准指导学生成长成才,家校协同育人实效性显著提高。

  辐射影响广泛深远。多名学生成为兼具劳动技能与创新素养的新时代“小农人”,在科创大赛中屡获佳绩,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家长从观望转向深度参与,积极参加亲子项目,认可了劳动教育价值,家校共育积极性显著提高。教师在课程设计、跨学科教学能力上实现突破,教育理念向素养导向转型。学校劳动教育模式成为特色品牌,吸引四川、广东、重庆和山东等地的学校来校考察学习,成果影响力辐射全国,彰显出强大的示范效应,学校教育质量与声誉实现双提升。

  (山东省临沂玉龙湾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赵金涛)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临沂玉龙湾小学:四维突破 打造劳动教育新模式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劳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山东省临沂玉龙湾小学以“农耕劳动教育”为核心突破口,历经13年深耕细 ...

08-01 10:34中国教育报

“荷”香四溢 育梦远航——山东省曹县魏湾镇中学将荷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山东省曹县附近有一座大型平原水库——太行堤水库,莲藕种植面积8500亩,盛夏荷花盛开,被誉为“万亩荷塘”,形成“接天莲叶 ...

08-01 11:06中国教育报

淄博市周村区新建路小学 深化教学改革 点燃思维之光

淄博市周村区新建路小学是一所创办于1926年、承载近百年教育文脉的老校,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持续深化 ...

08-01 11:10中国教育报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